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鸟类的窝卵数和后代性比存在随繁殖时间变化的现象,一般认为与繁殖地食物资源的变化以及出生时间对后代终身繁殖成就的影响有关。由于繁殖地内的食物资源随时间降低,窝卵数通常随繁殖时间下降;而后代性比的变化模式则在物种间存在差异,与不同性别个体的适合度和终生繁殖成就受环境条件和出飞时间影响的差异有关。目前关于鸟类调控后代性比的生理机制存在几种假说,部分假说机制可能导致大量能量损耗和产卵间隔延长,这意味着调控后代性别需要亲鸟付出一定的代价,同时也说明性别分配可以为亲鸟提供可观的适合度回报。研究鸟类的窝卵数和性别分配模式随繁殖时间的变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鸟类如何根据环境条件和自身状态调整繁殖策略,权衡繁殖投入与适合度回报。朱鹮(Nipponia nippon)是一种完全异步孵化(complete hatching asynchrony)鸟类,雄性雏鸟在生长发育期间对能量需求较大,一般位于靠前的卵序。这一现象提示朱鹮可以根据卵序调控后代性别,具有性别分配的能力,但雌鸟调控后代性比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朱鹮主要以鱼、虾、泥鳅等水生动物为食,大量研究表明食肉鸟类的食物丰富度在繁殖期内随时间迅速下降,但目前还没有研究探讨开始产卵较晚的朱鹮如何适应这一情况。本研究以野生朱鹮为研究对象,将开始产卵的时期分为初、中、末3个时期,利用2017和2018年朱鹮的窝卵数以及雏鸟的体征和性别数据,分析窝卵数和雏鸟性比是否存在随时间变化的现象,进而统计分析产卵间隔与雏鸟性别之间的关系,探讨朱鹮性别分配的潜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窝卵数随繁殖时间降低2017和2018年共监测101巢,以开始产卵时间和窝卵数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发现,窝卵数存在随繁殖时间降低的显著趋势(F=7.443,df=1,P<0.01)。末期共18巢,其中9巢的窝卵数仅有1枚,平均窝卵数为1.67±0.84(mean±SE,n=18)枚,显著低于初期和中期(2.26±0.70,mean±SE,n=27;2.16±0.78,mean±SE,n=56)。表明朱鹮可以通过降低窝卵数的方式应对较差的环境或自身状态。2.雏鸟性比随繁殖时间下降对比繁殖初期、中期和末期101巢中212只雏鸟的性比发现,朱鹮雏鸟的性比随繁殖时间下降,繁殖初期雏鸟性比(55.7%,n=61,P>0.05)没有偏移情况,而末期显著偏雌(30.0%,n=30,P<0.05)。性比随时间下降的趋势主要体现在首枚卵上,以首只孵化雏鸟性别和产首枚卵时间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发现首枚卵性别随时间逐渐偏雌,趋势显著(F=12.61,df=1,P<0.01)。而其他卵序的性比则不随时间变化。窝卵数对雏鸟性比随时间变化的模式有一定影响,首枚卵性比随时间下降的现象在窝卵数为2的巢中最为明显。结果符合Trivers-Willard假说预测,即雌鸟处于劣势状态时多繁殖对外界条件不敏感的雌性后代。3.朱鹮的性别分配机制与产卵间隔延长有关为探究朱鹮调控后代性比的潜在机制,本研究分析了109只位于2、3、4卵序上的雏鸟性比与产卵间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与前一枚卵的产卵间隔为2~4天时,雏鸟性比显著偏雌,而产卵间隔小于2天或大于4天时,则没有性比偏移。推测朱鹮通过某种会导致产卵间隔延长的机制调控后代初级性比,可能为选择性重吸收、选择性受精或是将已经产生等级差异的未成熟卵泡闭锁。但除此之外,朱鹮应当还有其他调控后代初级性比的方式,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发现了朱鹮的繁殖策略随产卵日期推后改变的现象,并对雌性朱鹮调节后代性比的生理机制进行探讨,对朱鹮保护工作具有借鉴意义,为鸟类性别分配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