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文本中的象似性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lover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秦汉是古汉语发展成熟的重要历史阶段。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乃国内公认的研究秦汉语言的典型文献。与前秦语言的艰深相比,《史记》语言明显地相对成熟,更倾向于现代汉语:词汇更生动,动词谓语更复杂,句法更符合时间的线性逻辑。得益于《史记》的上述特点,对其进行以探讨语言进化的认知理据为目标的研究,尤其通过象似性这一角度,成果将会非常丰富。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史记》研究普遍缺乏,象似性理论更是少有用武之地。本研究力图从《史记》出发,为基于象似性理论的古汉语研究做出一点微薄贡献。对《史记》文本的象似性探讨主要在句法层面开展。研究方法将参考Jakobson、Haiman、Tai、Givon、Newmeyer等先驱者的相关理论成果。象似性源于美国符号学家皮尔斯在二十世纪初提出的符号三分论。经过认知语言学家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的努力,象似性已经发展成为能与索绪尔的“任意性”相抗衡的重要认知语言学理论,其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为本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与认知语言学所倡导的“用来连接概念系统的语言结构来自于自身经验”一致,象似性理论认为语言形式与结构是外界现实在人类认知中的映像。本研究涉及的象似性理论包括次象似性(hypo-iconicity),顺序象似性原则(iconicity of sequence),突出象似性原则(iconicity of markedness)和融合象似性原则(iconicity of cohesion)。研究对象包括一系列《史记》语言现象:字形层面的次象似性、时间顺序象似性原则的适用与例外、句法层面的突出象似性、句内和句间重复、多音节动词结构的产生、被动式、否定与双重否定和隐喻句法。本研究成果表明:象似性理论在对《史记》语言的认知理据研究中具有很高适用性;与英语中适用情况比较,次象似性理论在汉语字形层面适用更广泛;时间顺序象似性是针对古汉语句法发展理据研究的最重要的原则;突出象似性和融合象似性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前项原则的例外情况,还能解释其它一些古汉语所独有的语言现象;次象似性中的隐喻象似性在古汉语句法层面的适用与其在英语句法中的适用不尽相同,前者一般具有突出的句法特征,而后者通常没有,古汉语的具体性思维模式从中得到体现。简言之,本研究为《史记》乃至诸多古汉语文本中的象似性探讨提供了可行性验证,为未来相关方向的研究提供了些许借鉴。
其他文献
行政区边界共生旅游产品是一种特殊的旅游产品,由于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利益主体的复杂性,使得旅游产品的开发处处受到行政区界线的制约,严重影响了旅游产品整体效益的发挥和旅游品
【目的】分析影响新疆褐牛乳中体细胞数(SCC)与产奶性状的非遗传因素,为有效指导并提高新疆褐牛的生产性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构建协方差分析模型,利用SAS 9.2软件分析不同
材料是人类发展的物质基础。当地材料的发展历史悠久,原画中出现了全面的材料。19世纪末,艺术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艺术课不仅是一门艺术课程,也是一门美学教育课程。它不仅
随着北宋市民经济的发展和市井文化的繁荣,语言也变得越来越市民化、口语化,《青琐高议》是这一时期产生的较有影响的一部笔记小说集,书中记录了大量十分有价值的词语材料,对
针对朝鲜语词汇的研究在韩国和朝鲜都进行比较活跃但在中国对这一方面的研究还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三个国家都使用的是一种语言但根据每个国家的体制和教育目的的不同针对词
位置动词既可以表示动态也可以表示静态的特点引起了众多语法学者的关注。本文选取这类较有特点的动词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希望可以从界定、分类到句法语义特点对位置动词进
《蒙古秘史》作为研究中古蒙古语的重要文献材料,一直以来被国内外蒙古学专家学者所关注和研究。本文以《蒙古秘史》语言的语法手段为研究对象,通过描写、比较等研究方法,对
2013年7月17—18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分析》编辑部、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联合主办的"《人类行动与实践智慧》
随着医改的不断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和不断降低医疗成本,这对公立医院成本核算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多数公立医院在成本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翻译研究领域一个重要的进展就是其研究视角的拓展。许多其它领域的理论纷纷被引入翻译研究从而使得翻译研究从传统的语言学研究范式中解脱出来,上升为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