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两性离子化单体和杂化材料制备高通量抗污染纳滤膜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wei_j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提高纳滤膜的通量及抗污染性能为出发点,选用界面聚合法制膜,并分别采用有机改性剂PEI-SBMA、无机改性剂凹凸棒土和无机-有机杂化改性剂POSSPEG制备了三种新型高通量抗污染纳滤膜,探究了不同类型改性剂对纳滤膜物理化学结构的影响,通过调节单体浓度、改性剂添加浓度等条件优化了纳滤膜分离性能,同时测试了纳滤膜的抗污染性能。具体内容如下:首先,设计合成两性离子胺单体PEI-g-SBMA并将其作为界面聚合水相单体制备了高通量抗污染的电中性纳滤膜PEI-g-SBMA/TMC。PEI-g-SBMA赋予了该纳滤膜接近电中性的表面,降低了污染物与膜表面的静电作用;同时PEI-gSBMA可以在膜表面构筑水化层,抵御污染物的粘附,且水化层有利于水分子的优先透过,提高膜的通量。膜的纯水通量为132 L/(m2 h MPa),是未两性离子化的PEI/TMC纳滤膜的两倍,同时具有较高的染料截留率(橙黄钠的截留率为90.6%)和较低的无机盐截留率(Na2SO4截留率为50.4%,NaCl截留率为7.1%)。在BSA、HA和SA的抗污染实验中,PEI-g-SBMA/TMC电中性纳滤膜均表现出较对照组PEI/TMC纳滤膜更为优异的抗污染性能。其次,将无机材料凹凸棒土引入界面聚合过程中制备了高通量抗污染杂化纳滤膜PIP-ATP/TMC。本身为亲水材料的凹凸棒土可以为水分子跨膜提供优先通道,提升膜的通量;凹凸棒土中的Al3+、Mg2+可以结合大量的水分子,在膜表面构筑水化层,提升膜通量的同时提升膜的抗污染性能。在不降低染料和盐截留的情况下,PIP-ATP/TMC纳滤膜的纯水通量最高达到229.5 L/(m2 h MPa),是未改性PIP/TMC纳滤膜的2.2倍。在BSA、HA和SA的抗污染实验中,PIP-ATP/TMC杂化纳滤膜均表现出了较对照组PIP/TMC纳滤膜更为优异的抗污染性能。最后,将无机-有机杂化改性剂POSS-PEG引入界面聚合过程中制备了高通量抗污染的纳滤膜PIP-(POSS-PEG)/TMC。POSS-PEG中的PEG段可在膜表面构筑水化层,提升膜的抗污染性能;水化层亦为水分子透过提供优先的通道,同时POSS-PEG降低了分离层的致密程度,提升膜的通量。在不降低盐截留的情况下,PIP-(POSS-PEG)/TMC纳滤膜纯水通量最高达到193.5 L/(m2 h MPa),是未改性PIP/TMC纳滤膜的1.9倍。在BSA、HA和SA的抗污染实验中,PIP-(POSSPEG)/TMC纳滤膜均表现出较对照组PIP/TMC纳滤膜更为优异的抗污染性能。
其他文献
<正>教学实录"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人民教育出版社)选修1-2第一章的第2节。这里呈现的是笔者2011年5月组织北大附
目的:分析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7-01至2008-06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332例川崎病患儿进行病例回顾性分析。结果: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
以258名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为被试对象,根据交互作用原理考察了动机因素与学习策略对大学生体育技能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自我效能、任务定向目标、内在动机等动机因素和
为给错列平行双跑道优化运行给出建议,介绍了平行双跑道的定义和种类:分析了平行双跑道容量影响因素、运行模式、航班流特性,针对航班流均相关且进港航空器按照相关平行进近
<正> 诗文题写是长沙窑瓷器制作的一大特色,也是长沙窑系列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在这个方面,已有人戴月早行,并且成绩斐然。但是,由于它的内涵是如此错综复杂,现在就将它的研究
<正>0046 15 881例患者梅毒血清学诊断的方法学比较苏宗义(大连市皮肤病医院检验科),张振国,乐宏元…//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4,26(7).-831~833对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测的15 881
当前,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使得高校毕业生存在比较严重的职业不适应问题,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根据协同教育理论的假说,高校和企业因"需求缺口"的存在,需要
研究目的:进一步监控和探讨亚高原训练对国家队短道速滑运动员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先进的流式细胞单克隆抗体双标记技术检测分析了国家短道速滑队员备战2002年冬奥
为探讨中药祛风清肺口服液治疗“风热喉痒咳嗽”的免疫学机理,用天花粉致敏大白鼠,分别观察各组致敏大鼠抗血清对正常大鼠皮肤被动过敏反应(PCA)的影响、模型组大鼠抗血清对各组大鼠
根据恐惧管理理论,个体主要通过世界观、自尊和亲密关系三种防御机制来应对必死性意识引发的死亡焦虑。主流观点认为三种防御机制在防御死亡焦虑时的地位是平等的,符合"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