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发展权交易中的地方治理创新——以重庆“地票”为例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1984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发展权交易,即在土地用途管制背景下,通过空间置换的方式实现土地用途方式的转变,这不仅对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产生重要影响,更是关于利益分配格局的重大调整。地方政府处于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位置,关联了土地发展权交易的体制场域和社会场域,并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治理结构的具体设计和创新方向。因此,分析地方政府在土地发展权交易治理创新中的行动逻辑,对于完善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和构建国家治理现代化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尽管已有研究关注到土地发展权交易中地方政府的复杂行为,但是尚未形成统一的分析体系来厘清地方政府与其他行为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在借鉴国家治理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土地发展权交易的治理特征,尝试从多主体行为互动的视角构建了一个闭环治理的制度分析框架,用于刻画地方政府在土地发展权交易创新治理中应对多重复杂关系的行动逻辑。在该分析框架的统领下,本文以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为研究主线,分别从“央—地”权力配置、地方政府间横向交易的驱动机制、地方政府与社会主体(产权主体与市场主体)的创新行动及其策略演化四个方面提供了实证研究。在“央—地”互动关系中,本文跳出整体性分析的传统思路,沿用周雪光提出的控制权理论,将土地发展权交易的控制权分解为目标设定权、激励分配权和检查验收权。然后,基于我国土地发展权交易的治理实践,总结各项子权力的变迁路径以及不同治理模式的权威类型,并进一步揭示治理目标的实现与偏离的制度因素。研究认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围绕土地发展控制权的博弈实质上反映了二者在治理目标上的差异和冲突,目标兼容性决定了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的放权程度;在“以地谋发展”的经济激励下,当前过于刚性的土地管控机制反而促使让地方政府利用信息优势将其自下而上地层层软化,从而使得中央政府对于土地发展权交易的各项控制权出现部分位移。在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研究中,本文以重庆“地票”模式为实证对象,以地方政府的两种激励来源——经济激励和政治激励为核心变量,区分和探讨了影响地方政府作出流入决策和流出决策的制度因素,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地方政府决策驱动的空间异质性。研究发现,在不同交易情景下,地方政府对这两种激励类型存在差异化的价值排序:在流入决策中主要受到“以地生财”和“以地引资”的经济激励,横向关系具有竞争和模仿的策略互动特征,在流出决策中更多是受到政治激励/压力的支配,横向关系存在此消彼长的互补效应。而在空间上,主城区和环主城区的决策机制趋于一致性,以经济激励为主;远城区的交易行为主要受到其他行为主体的政治关系的影响。在社会场域研究中,本文置身于更加具体的治理实践,以重庆“地票”模式中出现的两个创新案例为研究对象,借鉴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相关理论,剖析地方政府联合市场主体和产权主体创新土地发展权交易治理结构的发生机制。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尤其是区县政府可以凭借信息资源和政策资源的优势,将用地企业、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等相关利益主体“裹挟”到创新行动中来,从而形成土地发展权交易治理结构创新的初级行动团体;在对治理结构进行创新设计时,地方政府兼顾考虑合法性和效率性双重原则,且以合法性作为首要前提。在外部利润分享中,用地企业和土地发展权交易的产权主体以经济收益为导向,地方政府在经济收益上的让步程度取决于其能否从政治收益和社会收益中得到“填补”。最后,在两个创新案例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从演化博弈的视角分析了地方政府与产权主体和市场主体之间达成稳定策略的条件,以及关键变量对博弈系统的影响。通过数值仿真发现,区县政府与用地企业之间既存在围绕外部利润的竞争关系,同时也是一组相互依赖的利益共同体。在地方政府与产权主体的创新行动中,区县政府对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施加的行政压力是实现系统稳定的关键变量,它一方面提高了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选择“不参与”策略的成本,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区县政府的谈判成本和政治风险;受到政绩递减效应的影响,地方政府与产权主体之间的创新行动可能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常态化后逐渐消弭。
其他文献
物种分布及其动态变化是生态和进化研究的热点话题。历史环境因素主要包括过去的气候波动以及地质地形变化等,对物种的当前分布有着重要作用,但这些因素如何影响种群遗传结构和历史动态仍不很清楚。气候波动可引起植物沿纬度和(或)海拔迁移,也会通过影响海平面升降导致大陆边缘及岛屿上植物的分布范围发生变化,可能引起植物不同种群反复发生隔离和接触。交替进行的隔离-接触可能促进或限制种群分化和物种形成,从而影响区域物
学位
计划经济时期,单位大院已成为我国城市发展中各层次物质结构最重要的单位之一,同时也是近现代以来我国社区管理、土地资源分配、生产组织与生活配套,以及社会服务制度等在城市空间结构上的重要投影,单位大院的发展与解体正是我国城市发展理念由粗放式到集约化发展的缩影。增量发展转存量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城市腹地中仍存在很大部分的大院遗留空间,对城市整体性建构产生阻碍,大院物质空间的更新迫在眉睫。简单地拆除围墙显然无
学位
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是分布最广泛,也是最难治理的一类世界性家居卫生害虫,其能够作为媒介向人类传播多种病原体,主要包括细菌(如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真菌(如念珠菌属、曲霉属)和寄生虫(如十二指肠钩虫、蛔虫)等。此外,德国小蠊(其分泌物或尸体)还可能引发严重的过敏反应,如过敏性哮喘和鼻炎。目前,杀虫剂是对德国小蠊进行防治的主要手段。然而,由于德国小蠊对杀虫剂胁迫的
学位
虽然我国近些年的经济发展迅速,农村地区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在一定程度上却忽略了社会矛盾,导致涉农舆情事件频发,农村居民社会信任问题日趋严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日益淡薄。农村居民社会信任的下降,将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农村地区的社会和谐稳定。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们的文献可知,在信息化时代,现代媒体是社会信任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由于及时性和便捷性的特点,也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和表达自
学位
随着“一带一路”以及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国家战略的逐步深入,西部地区交通设施建设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期。由于西部地区山脉陡峻、沟壑纵横,千枚岩地层广泛分布,因此不可避免需要修建大量穿越千枚岩地层的隧道工程。千枚岩由于其强度低、遇水软化,具有显著各向异性和流变性等特点,导致隧道容易出现围岩坍塌、初期支护侵限、二次衬砌开裂等变形破坏现象,严重威胁施工人员以及后期运营阶段行人、车辆的安全。论文依托国家自然
学位
由于全球经济停滞和贫富悬殊拉大、政治上民粹主义和孤立主义盛行,加之面临俄乌冲突和新冠疫情等诸多现实挑战,“西方中心主义”的传统全球化模式正逐渐陷入危机。为此,中国等新兴经济体提出了新全球化构想,以其更加包容、平等和共享的特点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国际认可。在新全球化阶段,为支撑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和构建新发展格局,亟需我国研究型大学培养一批具备全球胜任力的人才。然而,当前研究型大学在
学位
随着城市社区居民数量的不断增长与服务需求的多样化,对社区工作者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公共服务供给者,其服务的质量将与社区的稳定直接关联,他们始终是社区稳定发展的第一责任人。同时,社区工作者也承担着越来越重的工作压力。尤其是近三年来,伴随着新冠疫情的爆发,更加暴露出基层社区工作者工作强度大、部分物质条件不足等问题。现实存在的工作困难及其他因素共同造成了部分社区工作者出现了离职的想法。文献表
学位
中国互联网慈善发展成绩瞩目,但互联网募捐的动员能力仍显滞后,募捐项目筹款水平参差不齐,慈善募捐的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学界对互联网慈善募捐的运行机制尚无明确定论,对互联网慈善募捐项目筹款绩效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不够全面和深入,也缺乏针对相关主体参与互联网慈善募捐的策略建议。本文基于信号传递理论的分析视角,运用混合研究方法对中国互联网慈善募捐展开研究。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和结论包括如下几个
学位
我国农业以小规模经营为主,虽然在改革开放初期,这种小规模经营对于提高农业生产具有重要贡献,但是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小规模经营逐渐开始制约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发展。小规模经营增加了单位土地面积的生产成本,阻碍了农业新技术的应用,造成化肥和农药过量施用,排放大量氮磷污染和温室气体,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健康问题。因此,我国从本世纪初开始对农地规模化经营进行探索,并将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作为农
学位
随着新技术的涌现及快速发展,区域产业纷纷转型升级并对应用型人才的能力素质提出新要求。专业是大学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应用型大学专业建设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已有研究显示,产教融合是提升应用型大学专业建设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如何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构建应用型大学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协同关系,培养出适应产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目前需要研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