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瘀痰凝型慢喉喑古文献挖掘及金喉片临床疗效观察

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su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古代书籍对慢喉喑相关条文进行梳理、归纳、总结,整理出血瘀痰凝型慢喉喑古代治疗方法,并对广东省中医院院内制剂——针对血瘀痰凝型慢性喉炎研制的中成药金喉片进行临床疗效观察,为金喉片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及临床依据。方法:一是先人工搜集在目前市面上所有教材中能找到的与现代病名“慢性喉炎”相对应的古代病名,再通过病名在个性化医疗健康服务平台“大数据智能处理与知识显性化系统”对《中华医典》中1156部古籍进行自动搜索,根据病机将所有搜索出的关于慢喉喑的条文进行分型,其中血瘀痰凝型为本研究重点。二是金喉片临床疗效观察:计划纳入的21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随机分配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服用金喉片,对照组服用金嗓散结胶囊,每组疗程均为4周,两组均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治疗结束后3月对患者进行随访,如实记录症状、体征,部分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完善计算机嗓音检测。统计学方面,组内各时点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间各时点比较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成对样本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1.建立了喉科知识库慢喉喑部分,发现古代慢喉喑多虚损失音或阴虚火热失音,血瘀痰凝记录有限,属较不主流证型,虽然治疗方剂仅二陈汤、导痰汤、抵挡丸和四七汤四首,但对现代代表方会厌逐瘀汤,对现代血瘀痰凝型慢喉喑治疗有一定补充和借鉴意义。2.排除脱落和剔除病例,对最后纳入的179例样本进行分析,结果提示: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性别、病情程度构成比、年龄、治疗前中医证候总分、治疗前症状总分、治疗前体征总分、治疗前嗓音分析方面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金喉片和金嗓散结胶囊在第2周、第4周(和)第3个月随访中,改善血淤痰凝体质、喉镜评分、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2周后金喉片在改善血淤痰凝症候、症状、喉镜评分方面与金嗓散结胶囊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周后均有统计差异(P>0.05),且金喉片疗效更优,嗓音分析治疗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金喉片总有效率为83.2%,金嗓散结胶囊总有效率为71.8%。结论:古代对于血瘀痰凝型慢喉喑记录较少,由于患者体质改变或随着医疗经验丰富或现代科技发展,现代血瘀痰凝已成为主流病机,金喉片在治疗血瘀痰凝型慢喉喑方面较金嗓散结胶囊更具疗效。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研究小鼠去透明带胚胎体外培养方法的选择对慢病毒感染法制备转基因小鼠效率的影响,探索最适于慢病毒与去透明带胚胎共培养的体外培养方式,初步建立慢病毒感染去透明带
<正>一、精益生产及其特点精益生产,又称精良生产,是指及时制造,消灭故障,消除一切浪费,向零缺陷、零库存进军。这一概念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一项名为《国际汽车计划》的研
目的总结动脉化静脉皮瓣修复手外伤的围手术期护理,为此类患者建立临床护理路径提供临床资料支持。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20年1月于我院采用动脉化静脉皮瓣修复的手外伤患者75
自1989年Mouret施行首例腹腔镜下胆囊切除以来此技术很快得到了迅猛的发展。1991年腹腔镜被应用于大肠的非癌性疾病,如炎症性疾病、良性肿瘤、憩室及结肠慢传输性便秘等治疗。
为了解我国西南地区冷凉高地苹果园土壤养分状况,对昭通市70个具有代表性的果园土壤进行实地取样研究,分析了昭通苹果园土壤养分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西南冷凉高地苹果园土壤
以南京东郊绿地系统为对象,在ArcGIS 9.2、连通性分析软件conefor sensinode 2.2的支持下,以2005年南京东郊SPOT 5卫星影像、2005年南京快速交通矢量化文件为主要信息源,采用
裂解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技术(PY-GC-MS)具有速度快、灵敏度高、样品量小等特点,可以对油页的性质进行快速评价,本文应用PY-GC-MS技术探讨我国一些油页岩裂解过程中的非烃化合
目的对复方青黛胶囊治疗玫瑰糠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旨在评估复方青黛胶囊治疗的可行性及治疗方案的优势。方法电子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知网(CN
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酶解木质素(EHL)/聚乙烯醇(PVA)混合纤维薄膜,研究溶液性质(配比、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浓度、黏度、表面张力、电导率)、操作工艺参数(电压、推速、极距)及环境
本文以解决“脚”和“足”在某些词语中能互换在某些词语中不能互换的问题为研究目的。由于隐、转喻在词语的产生和词义的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以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转喻理论为理论基础,从词汇层面和认知角度出发,通过揭示“脚”“足”隐喻和转喻的形成机制和认知特点来解释这一语言现象。本文共分为5章,每一章的内容简要概括如下:第一章为绪论部分。本章对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