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荞抗倒伏相关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来源 :山西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he_ie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苦荞是一种药食兼用的小杂粮作物,茎中空,易倒伏,严重限制其产量,给收获带来困难,因此,改良苦荞抗倒伏能力已成为苦荞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本试验以不同的苦荞种质为试验材料,于2020年,2021年分别在大同、岢岚及太谷生态区开展2年3地试验,在收获期对其抗倒伏相关性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一般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广义遗传力分析及正态分布分析,以期解析5个抗倒伏主要农艺性状与倒伏指数的变异特征。根据2020年抗倒伏相关数据,初步筛选出6个不同茎粗的极端材料品种。于2021年在太谷生态区播种后的第50 d、70 d及90 d对三个茎细和三个茎粗的极端品种材料进行解剖结构观察,木质素含量分析,探讨抗倒伏性与茎秆各种参数之间的关系。最后,结合两年五个环境的性状调查数据,对苦荞抗倒伏相关农艺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检测与其性状相关的SNP位点,根据本实验室前期转录组数据的基因表达量,在显著SNP位点200 Kb范围内挖掘可能与目标性状有关的候选基因,结合单倍型分析,进一步预测并筛选出与抗倒伏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本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不同品种的苦荞其形态特征存在一定差异,通过对主茎节数、茎秆粗度、株高、地上鲜重、抗折力及倒伏指数等与茎秆抗倒伏相关性状的表型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大同生态区的主茎节数、茎秆粗度和地上鲜重平均值最大,分别为26.13、11.26 mm和280.96 g,而岢岚生态区的材料其株高平均值最大,为181.29 cm;比较变异系数的差异,发现苦荞茎秆抗折力的变异系数最大,为0.32~0.57%;茎秆粗度的变异系数最小,为0.12~0.17。进一步通过方差分析,发现抗折力的广义遗传力最大,为0.914。此外,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倒伏指数与株高及地上鲜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茎秆抗折力呈极显著负相关。进一步对苦荞茎秆粗度的表型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20年大同生态区和2020年岢岚生态区茎秆粗度呈现正态分布特征,而2021年三个生态区的茎秆粗度农艺性状均呈现非正态分布特征。(2)基于两年抗倒伏相关性分析结果,研究发现与茎秆抗折力和地上鲜重相关性最大的均为茎秆粗度,其相关系数为0.57~0.77,倒伏指数与抗折力呈负相关,因此,增加茎秆粗度,有利于提高茎秆抗折力,降低倒伏指数,增加作物产量。为此,筛选极端茎秆粗度的材料如:茎粗品种“Ft181”、“Ft140”、“Ft213”和茎细品种“Ft53”、“Ft8”、“Ft230”,于不同时期对其茎秆基部第二节间取材,进行解剖结构观察,木质素含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同一时期,茎秆粗度与木质素含量显著正相关,茎秆越粗,木质素含量越大,其皮层和木质部越厚,抗倒伏性越强。(3)结合重测序获得的545,891个高质量多态性SNP,利用TASSLE 5.0软件的混合线性模型(MLM)和一般线性模型(GLM)对苦荞抗倒伏相关农艺性状进行关联分析,当-log10(P)大于5时,可认定该SNP位点与抗倒伏相关表型存在显著关联,经分析,在茎秆粗度GWAS中检测到的SNP位点最多,共检测到25个显著关联的SNP位点,分布在1、2、5和8号染色体上,基于五个环境所检测到的SNP位点上、下游200 Kb附近的定位区段,共检测到217个基因,并利用转录组数据分析,预测发现其中111个基因在茎组织中高表达,进一步对区间内所有差异基因进行单倍型分析、KEGG富集,并结合基因功能注释,共预测到8个与苦荞茎秆粗度相关的候选基因,且仅有Ft Pin G0008108100在单倍型分析下显示有非同义突变。基于极端材料的转录组数据对候选基因进行表达模式分析,发现这些基因在不同茎秆粗度材料中表达量呈现较大差异,其中,候选基因Ft Pin G0000790900的表达量差异最大,在茎细材料“Ft230”中特异性表达,其表达量是茎粗材料的4.08倍,候选基因Ft Pin G0007884200次之,为此,进一步推测Ft Pin G0000790900、Ft Pin G0007884200可能对苦荞抗倒伏性起到调控作用。综上所述,通过对苦荞两年多地抗倒伏相关农艺性状的考察,发现茎秆粗度与倒伏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因此,选用茎秆粗度数据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进一步结合单倍型分析,初步预测与苦荞茎秆粗度相关的候选基因,为后续研究苦荞抗倒伏基因及苦荞的高产栽培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直流系统运行时,换流器的非线性作用会产生谐波,可能引起保护误动、发生谐振、谐波不稳定等问题。与由同一类型换流站组成的双端/多端直流输电系统相比,整流侧采用电网换相换流器(line commutated converter,LCC)和逆变侧采用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MMC)而构成的多端混合直流输电系统涉及到了LCC与MMC之间以及不同MMC之间
学位
大豆是我国主要的作物之一,土壤干旱和盐渍化是一种能严重制约作物生长发育过程并降低作物产量的主要非生物胁迫,筛选与之共生固氮抗性强的根瘤菌是目前山西省改良大豆生产实际的主要绿色环保手段和策略。本文从山西省采集、分离的根瘤菌中初步筛选出8份抗逆性较强的菌株进行根瘤菌的表型鉴定及耐盐抗旱性鉴定,进而通过苗期和成熟期回接验证分析其耐盐和抗旱能力,将耐盐抗旱能力强的菌株与山西主栽品种进行共生匹配性研究,筛选
学位
谷子起源于我国,在北方旱作农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干旱对谷子的伤害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它是制约谷子高产、稳产的关键因素。油菜素内酯作为一种生长调节物质,除了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外,还能提高植物抵抗逆境的能力。本文通过研究油菜素内酯浸种、叶面喷施两种方式及不同浓度的油菜素内酯处理对农大8号、农大10号两个谷子品种抗旱性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谷子抗旱种植高产、稳产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室内盆栽土培方式研
学位
随着智慧城市的发展和我国政府对电动汽车的大力支持,作为电动汽车充电桩和电网的直接相连部分,整流器成为了电动汽车行业研究学者的研究重点。其中,单相PWM整流器作为电动汽车直流充电桩的核心组成部分,具有功率因数高、能量可双向传输等优点,在直流充电桩中的作用是将电网与负载连接起来,从而实现能量的变换。为了高效地使用单相PWM整流器,整流器必须产生高效稳定的直流电压,但是单相PWM整流器的输入功率含有二倍
学位
晋北农牧交错区是山西省重要的畜牧业发展区域,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的不断发展和农业结构性改革的实施,该地区的饲草产业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为帮助该地区实现饲草燕麦栽培现代化、规模化发展,选取国内外14份燕麦种质资源,通过观察其生育期,测定其农艺性状、光合特性和营养品质,并通过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等方法对各品种燕麦的适应性和营养价值进行综合评价,为该地区饲草燕麦优质、高效栽培奠定理论基础
学位
作为一种新型的直流输电方式,多端混合直流系统以其灵活的接线方式和拓扑结构,结合了传统直流输电和柔性直流输电的优点,已成为未来远距离大容量输电的重要发展方向。多端混合直流系统同时采用了LCC和MMC两种不同原理的换流技术,这两种换流器针对直流侧故障时不同的控制响应特性,再加上其复杂的拓扑结构以及多个换流站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其直流线路的故障暂态特征分析和控制保护策略研究带来了困难。为此,基于多端混合直
学位
电缆终端由于人工安装容易发生安装缺陷,放电图谱与缺陷类型的关系仍然是电缆制造、安装缺陷局部放电检测研究的重点。本文以10 k V XLPE电缆终端为对象,建立三维仿真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内含不同安装缺陷以及安装缺陷处于不同位置时电缆终端内部电场的分布情况。然后开展了一系列电缆终端局部放电试验,重点分析了内含不同缺陷电缆终端的局部放电特性。可为电缆终端局部放电模式识别提供技术参考。首先本文在已有的研究
学位
小麦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小麦高产稳产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但麦收时的阴雨天气容易导致发芽,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影响穗发芽抗性的主要因素是种子休眠,发掘强休眠种质并鉴定休眠位点,有助于小麦品种穗发芽抗性的遗传改良。CH7034是本实验室选育出的1份强休眠材料,并构建有遗传群体。本文通过对CH7034/TC29 RIL群体进行表型鉴定,对其携带的强休眠位点进行分子定位。研究结果如下:(
学位
藜麦(Chenopodium quinoa willd.)属于石竹目苋科类一年生双子叶植物,具有广泛的生态适应性和耐寒、耐旱和耐瘠薄等特性,特别是藜麦的全营养特性以及特殊的营养组分,使其作为未来功能食品而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利用已筛选得到的30份高代种质系为试验材料,着重进行种质系材料品质性状的测定分析和优异种质系筛选;并以筛选得到的优异种质系为试材进行组织培养,对外植体的选择、诱导愈伤组织培养基
学位
谷子(Foxtail millet)一年生禾本科植物,具有耐旱,耐贫瘠的特性,作为北方旱区的主要栽培作物,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现代农业种植制度主要包括轮作、间作和连作。一个可持续的种植体系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恢复力,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稳步提高作物产量。然而,近几十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以高投入资金与高产出、种植品种类型单一化、复种指数高、大量地施肥和施药等为突出特点的集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