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楝素对异色瓢虫的驱避保护及潜在影响研究

来源 :华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AFFDA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楝素是世界上公认的最优秀的植物源农药,具有高效、低毒、易降解、无残留等多种特点。对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双翅目、半翅目等10余目400多种农、林、储粮和卫生害虫有生物活性,防治谱十分广泛。印楝素对害虫的作用方式主要有拒食、抑制生长发育、胃毒、触杀、忌避、产卵忌避。天敌昆虫在自然界中易受化学农药的不利影响,故本文期望寻求新的途径,即利用印楝素的驱避作用来达到既控制害虫又保护天敌的目的,加强绿色农药与天敌联合控制害虫的机制。根据上述目的,本文研究了选择性条件下印楝素对异色瓢虫的驱避保护作用,在强制性条件下研究印楝素对异色瓢虫的潜在影响。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粘蚜虫法研究了在选择性条件下印楝素对异色瓢虫的选择性拒食作用。选择性条件下,印楝素对异色瓢虫幼虫和成虫都表现出选择性拒食作用,随印楝素浓度的增加,选择性拒食现象明显,随处理时间的延长,拒食率下降:印楝素浓度为10 mg/kg时,异色瓢虫4龄幼虫各时间点捕食量处理组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4龄幼虫对CK和10 mg/kg蚜虫的捕食量在12,24,48h分别为8、3,18、12.33和29.67、25.33头,拒食率为45.45,18.68和7.88%。印楝素对异色瓢虫成虫的拒食作用强于幼虫。研究证明印楝素对异色瓢虫具有驱避保护作用。2.强制性条件下,通过印楝素直接浸渍异色瓢虫卵,测定其孵化率来明确印楝素对异色瓢虫卵的作用效果。结果显示,异色瓢虫卵的孵化率随着印楝素浓度的提高而降低,但孵化率皆在94%以上,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采用直接浸渍和毒蚜饲喂两种方法测定了印楝素对异色瓢虫幼虫和成虫体重的影响:印楝素对成虫的体重影响表现为体重降低但差异不显著;对幼虫的体重影响较明显,表现为随处理浓度的增加而降低,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且与处理方式有关,毒蚜饲喂法较直接浸渍法对体重影响更大。直接浸渍法处理48h后,50 mg/kg印楝素处理组的幼虫平均体重为4.50±0.75 mg,显著低于对照组的幼虫平均体重8.62±0.51 mg;毒蚜饲喂法处理48 h后,50 mg/kg印楝素处理组的幼虫平均体重分别为2.39±0.13 mg,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幼虫平均体重8.97±0.20 mg。3.强制性条件下,印楝素毒蚜饲喂对异色瓢虫幼虫和成虫的捕食量,与对照相比印楝素三个浓度都造成了异色瓢虫的捕食量的降低,且印楝素浓度越大,捕食量越低。4.采用毒蚜饲喂法研究了印楝素3个浓度对异色瓢虫幼虫和成虫捕食豌豆蚜的功能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印楝素处理后,瓢虫捕食功能反应模型没有发生变化,仍是典型HollingⅡ型,但模型的各项参数发生了改变,处理时间的延长,具体表现为瞬时攻击率和最大日捕食量的降低,这表明印楝素对异色瓢虫的捕食功能产生了不利影响。搜寻效应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对经印楝素处理过后的豌豆蚜的寻找效应均低于对照。同时对异色瓢虫的捕食行为进行了观察,发现蚜虫经印楝素处理后导致异色瓢虫的捕食行为发生了改变,试探次数增多,成虫还伴随着长时间强烈的清理触角、下颚须、前足等部位的行为。5.印楝素毒蚜饲喂对异色瓢虫幼虫和成虫体内的三种保护酶(SOD、CAT、POD)的活性产生影响,酶活性或被抑制或被激活,说明印楝素对异色瓢虫产生了不利影响。6.通过扫描电镜技术观察了异色瓢虫成虫触角、下颚须和前足的感受器变化。结果表明:印楝素毒蚜饲喂处理后造成了成虫触角柄节、前足的腿节胫节附节和下颚须末节上的毛状感器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或脱落,对前足附节上的耳勺状的特殊感器也产生了损伤,造成斧状下颚须的表面杂质较多。7.采用Illumina RNA-seq测序分析了印楝素对异色瓢虫在分子层面的影响,结果表明:10和50 mg/kg印楝素处理后,异色瓢虫幼虫体内基因发生显著差异表达的数量分别达到1240和1274个,成虫为179和372个。GO富集结果表明,印楝素处理对异色瓢虫的多个代谢过程产生了显著影响。差异基因进行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表明,印楝素对幼虫影响最大的代谢通路为药物代谢-酶途径,对成虫影响最大的代谢通路为核糖体通路。印楝素在选择性条件下会表现出对异色瓢虫的选择性拒食作用,起到了对异色瓢虫的驱避保护的作用;在强制性条件下,印楝素处理会降低异色瓢虫幼虫的体重,降低异色瓢虫幼虫和成虫的捕食量,并且改变了瓢虫体内三种保护酶的活性。印楝素处理没有显著降低卵的孵化率,未改变异色瓢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类型,但改变了具体参数。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印楝素造成了瓢虫触角等部位毛状感器的损伤,这也部分解释了印楝素处理使异色瓢虫的捕食行为发生了变化。转录组结果显示印楝素对异色瓢虫产生了分子层面的影响。
其他文献
泰乐菌素(Tylosin,TYL)是一种由弗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fradiae)产生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TYL含有泰乐菌素A、B、C和D四种成分的混合物,其中泰乐菌素A占80%-90%。这四种成分均有不同的程度的抗菌活性,其中以泰乐菌素A的抗菌活性最高。恩诺沙星(Enrofloxacin,EF)是一种两性离子的分子,其p Ka1=5.88-6.06,p Ka2=7.70-7.74。
学位
乙烯被称为植物催熟激素,采后果蔬因呼吸作用产生乙烯,当环境中乙烯浓度过高时,会加速果蔬的成熟与衰老,导致果蔬腐烂变质,造成损失和浪费。因此,减少或去除果蔬贮运过程中的乙烯对果蔬的贮藏与保鲜具有重要意义。半导体光催化技术因具有良好的氧化能力用于矿化环境中的有机污染已倍受关注,也为果蔬贮藏环境中乙烯的去除提供了新途径。光催化剂是光催化技术的核心,但目前已知的光催化剂大多存在光谱响应范围窄、量子效率低的
学位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高效修复和安全利用是我国目前亟需解决的重大农业、生态和环境问题,而植物修复技术因对环境友好而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本研究以大生物量植物皇竹草与Cd超富集植物东南景天作为修复植物,主要探讨了聚天冬氨酸(PASA)和FM-1型肠杆菌在植物修复Cd污染土壤过程中的生态效应。主要研究结论如下:PASA、柠檬酸与低浓度的EDTA可显著降低土壤p H,提高土壤中Cd的有效态含量,而草酸、苹果酸、
学位
本文旨在分析乳酸菌发酵虾壳制备甲壳素的工艺过程,对虾壳水解及发酵过程进行物料衡算,弄清了上述工艺过程中虾壳中的甲壳素、可溶性灰分、不溶性灰分、蛋白质、脂肪以及添加的葡萄糖等成分的转移规律;通过模拟体系研究体系了pH值、滴定酸度、乳酸钙浓度等因素对脱除虾壳中蛋白质和灰分的影响;研究了增强乳酸菌耐酸能力的因素,以及乳酸菌在发酵过程中生理状态的变化。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论文提出以上一批发酵液预浸泡下一批
学位
本研究以课题组前期从英红九号中克隆到的yhNMT1基因及其对应筛选到的4个候选转录因子基因yhTF1~yhTF4为材料,利用酵母杂交分析技术结合烟草转基因研究候选转录因子对yhNMT1基因的调控激活活性,通过EMSA技术验证转录因子与yhNMT1基因启动子yhPNMT1的体外结合特性。另外,通过重组DNA技术,分别构建了 4个候选转录因子的RNA干涉转基因载体、CRISPR/Cas9基因打靶载体和
学位
水稻稻瘟病由子囊真菌Magnaporthe oryzae引起,是水稻生产上最严重的病害之一。通过抗病育种将优良的抗病基因导入具有优质农艺性状的栽培品种中是当前抗病育种工作的重点,亦是有效防治该病害最重要的方法。在抗病育种中,由于该病原菌菌株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及变异性,需要准确而高效地发掘和利用广谱且持久的新抗源,发现新型的抗病基因或已知抗病基因的等位基因。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水稻主要亲本品种中的抗病基因
学位
水稻(Oryza sativa L.)是全球人类食用的四大粮食作物之一。由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无性态:Pyricularia oryzae)引起的稻瘟病是世界范围内最难以控制的三大病害之一。经长期的生产实践证明,控制该病害最经济可行且对环境最安全的手段是培育及合理利用抗病品种。然而,在实际生产中抗病品种的抗性一般只能维持3~5年。因此,挖掘、创造新型的抗病基因以培育更加
学位
玉米狄克氏菌(Dickeya zeae)是一种世界性重要植物病原细菌,寄主范围广泛,侵染水稻、玉米、马铃薯和香蕉等十多种寄主植物。由该病菌D.zeae引起的水稻细菌性基腐病是水稻上重要细菌病害之一,在我国及东南亚国家的局部稻区严重发生,导致水稻减产。目前对病原菌D.zeae的致病性及其致病性调控机理研究还不完善,特别是与致病相关的s RNA研究极少。本论文以水稻基腐病菌DZJS-4为材料,通过无痕
学位
土壤酸化问题在我国南方红壤地区较突出,农业集约化和高复种指数及其带来的大量使用化肥加剧了土壤的酸化,致使土壤肥力降低与微生态破坏,土壤质量下降,严重影响了作物的生长,导致作物品质和产量下降,制约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维持和促进南方地区农业发展必须进行酸化土壤治理和改良。当前治理土壤酸化的方法主要是施用石灰等碱性工农业产品,而长期大量施用石灰可使土壤板结,并对使用者有腐熟烧伤的危害。为此,研制治酸
学位
虫生真菌是重要的经济真菌资源,在农林害虫种群控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重要中药材来源。土壤中蕴含丰富的虫生真菌资源,因此,采集和分离土壤中虫生真菌对开发利用生物农药具有重要意义。为明确我国土壤中虫生真菌的多样性,本文重点研究四川省土壤中的虫生真菌种类分布及其生物活性。四川地区海拔起伏大,地理条件多变,植被类型复杂,生物多样性丰富。采集了代表性地区不同环境条件的土壤样品,通过选择性培养基分离纯化虫生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