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金融论

来源 :四川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hc0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79年开始,我国金融业经过20多年来的改革和发展,已经形成一个门类齐全、初具规模、分工协作的金融体系,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发挥了促进和支撑作用。但是,金融改革过程中,还有许多事情没有做到位,金融发展中还存在许多并不如意的地方。各种问题和矛盾,集中表现为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和不和谐性。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2005年初的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进一步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把促进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作为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  生态金融理论正是在这些背景之下提出的。在这里,所谓生态金融,就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金融,它的主要特征是消除了金融抑制,实现了金融深化。它同金融生态有本质区别,在本文里金融生态是指由金融主体及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构成的,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动态平衡系统。发展生态金融,就是要消除金融发展中的各种制度性障碍,优化金融的内部和外部环境,解决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和不和谐性。因此,生态金融理论的提出对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生态金融的理论揉合了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金融发展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以及金融生态环境理论在内的几种理论体系,具体是借鉴自然生态系统的理论,以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的方式,达到金融产业的生态化发展,最终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健全的金融保障。本文首先对生态金融的基本涵义、生态金融内部管理制度、生态金融体系、生态金融环境及其制度创新以及我国生态金融建设的促进及制约因素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在此基础上,从生态金融核心竞争力、诚信化、规模化以及生态化等四个方面提出生态金融发展的战略。  全文共有九章,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生态金融的内部制度概述及创新,包括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主要分析了要实现金融可持续发展的产权制度与内部风险控制制度;第二部分为生态金融体系及其外部制度环境制度,包括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主要分析了生态金融的外部环境的构成及如何从制度上构建生态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第三部分包括第八章、第九章,结合我国金融发展现状,提出中国生态金融的发展战略。  第一章生态金融的理论渊源及基本涵义。本章阐述了生态金融理论研究的基础,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金融发展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以及金融生态环境理论等;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生态金融的基本涵义及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二章制度与制度创新。实现金融生态化的主要途径就是制度的创新,为了对生态金融制度创新更系统的研究,本章在制度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对制度的基本涵义、制度的功能及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内容作出阐述,为后面章节的分析奠定基础。  第三章生态金融的产权制度。产权制度是所有体制的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制度,生态金融的制度创新同样要从产权制度出发。本章对产权及产权制度理论进行概述,对产权的涵义、产权理论的历史发展、产权的基本特征及产权制度概念及功能作出阐述,在此基础上,提出生态金融产权制度的基本要求。  第四章生态金融的内控制度。企业的内控制度是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关键一环,对于金融业这一风险性极大的行业来说,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尤为重要,金融业的安全有效运行,必须通过内控制度的建设降低金融风险,尤其是操作风险。本章阐述了生态金融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涵义、构成要素及特征,同时分析了金融内控制度与金融操作风险的关系,提出了生态金融内部控制的基本原理及生态金融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规范。  第五章生态金融体系。为了对整个金融生态系统有清晰的认识和掌握,本章从金融主体角度对生态金融体系进行了阐述,对金融体系的构成及各自功能、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金融体系的监管进行分析,进而得出生态金融体系结构优化的基本要求。  第六章生态金融环境。生态金融环境是金融生态系统中极其重要的构成部分,生态金融环境的好坏决定了生态金融发展的良性与否。本章对生态金融环境的基本内涵、影响生态金融环境的基本要素以及生态金融环境的评价指标的模型构建进行了阐述分析。  第七章生态金融环境的制度创新。金融生态系统区别于自然生态系统的一点是,金融生态系统的各个要素和子系统都是由人群及人群活动的积淀形成,在金融生态系统中,金融主体与生态金融环境之间发挥作用的机制就是社会制度安排,所以创造良好的生态金融环境,本质上就是对既存的金融体制结构的缺陷进行改造、创新。本章阐述了生态金融环境制度创新的基本涵义,提出了制度创新的途径。  第八章中国生态金融发展的促进及制约因素。为了对我国目前的金融业发展状况有清楚的认识,本章从促进方面和制约方面对目前金融业现状进行系统的分析,为后面生态金融发展战略目标的提出提供现实的依据和定位。  第九章中国生态金融发展战略。对从制度层面、系统层面以及实证层面对我国生态金融的发展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后,作为文章的最后一章,本章从四个方面对生态金融发展提出要求,分别是中国生态金融核心竞争力战略、中国生态金融诚信化发展战略、中国生态金融规模化发展战略以及中国金融生态化发展战略。  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引入了“生态金融”的概念。  生态金融被定义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金融,其主要特征是消除金融抑制,实现了金融深化”。目前国内对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论述比较丰富,但对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则极少,本文把金融可持续发展与金融深化理论相结合,同时,还吸纳了“金融生态环境理论”,提出了“生态金融理论”,应该属于一个创见,至少是研究金融的一个崭新视角。将生态金融的外延概括为“包括金融机构自身以及外部环境的制度创新”。  (二)从制度的角度分析金融体系的发展  制度经济学自产生以来,经历了实践的修正和制度经济学家的努力,其理论体系已经相当完善。运用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研究也层出不穷,但运用于金融领域的例子倒不常见,本文从制度角度来分析金融体系的发展也属于一个创新。  (三)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生态金融发展的“四个战略”。  本文不仅从制度层面论述了生态金融的制度创新,还将一般理论分析与中国金融发展的客观实际相结合,从战略层面分析并提出中国生态金融核心竞争力战略、中国生态金融诚信化发展战略、中国生态金融规模化发展战略以及中国金融生态化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由于生态金融理论是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本文在结合已有的理论体系对其展开阐述时,可供参考的资料较少,而且在将几个领域的理论体系整合入一个理论框架时,限于水平可能对文章的观点阐述不够深入。同时,本文论述的侧重点放在我国城市生态金融发展上,对目前我国的农村生态建设论述较少。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有:  (一)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结合西方经济学理论的研究方法,对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金融理论进行客观性分析及阐述。  (二)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金融发展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以及金融生态理论等阐释了发展生态金融应该采用的制度安排。并从我国金融业发展的现状出发,运用实证研究方法探索中国生态金融的发展战略。  (三)理论研究与对策研究相结合。本文不仅努力对生态金融基本理论加以阐释和思辨,更希望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探索可供中国生态金融发展的战略对策,这于中国现阶段金融业发展这一实践性很强的课题的指导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四)此外,本文还采用从抽象到具体,再由具体到抽象以及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等科学研究方法。
其他文献
自1995年世界第一家网络银行——安全第一网络银行诞生以来,商业银行的经营开始与网络技术接轨,银行业400多年平淡无奇的发展史在最近数年异彩纷呈。信息时代为传统银行业揭示
纵观2007年,在消费电子市场迅猛发展的带动下,行业的后PC时代特点鲜明,手机、GPS、多媒体播放设备、汽车电子领域颇受上下游青睐,在2007年均取得长足发展,整个电子产业稳中有
运动试验在临床实践中的普遍应用,证明其已被广泛接受。然而,此术在应用、方法及解释上均有很多争论。以下的讨论涉及目前在运动试验原理及技术中所存在的一些主要不同意见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物产。看到刺梨,你们的脑海里肯定冒出了很多的小问号吧。不急,读读熊佳佳小朋友写的这篇文章,她能为我们解开这些谜题呢
针对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自主识字,让识字变得轻松愉悦,重点强调识字方法的灵活多样,旨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Aiming at how to cultivate the independent primar
用直流电去颤,重复放电时,使用直径12.8厘米的电极板较之直径8.0厘米或4.0厘米电极板所产生的心肌损伤为轻。本文旨在研究12.8厘米电极板去颤效率是否与8.0厘米电极板相等。
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可以反映出该国经济实力以及后续发展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飞跃,其中重要的表现就是产业结构的合理转换和升级。当前,我国处于改革
苹果果实着色期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对果实品质形成具有重要影响,选择适合的内参基因是提高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准确性的首要条件。本试验以‘富士’苹果着色过程中不同取样时
天下第一关--山海关rn今年年初,我与同事开着Smart敞篷版在北方的旅游淡季来到山海关.Smart娇小的身躯在不太繁华的城中街道里正合适,而这款未来派的绿色小车与厚重的长城砖
作者对164例用永久型起搏器治疗的完全性心脏传导阻滞病人进行了随访研究,1年后有142例(86.6%)尚存活,2年后有125例(76.2%),5年后则为50%。在第6~8年,无病人死亡。前5年的每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