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是中国为数不多的通江湖泊之一。鄱阳湖因其独特的水文变化,也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但是随着城市、经济以及水利等方面的迅速发展,鄱阳湖流域的水生态环境逐渐恶化。浮游动物作为食物链中的初级消费者,可通过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类(Phytoplankton-Zooplankton-Fish,P-Z-F)的营养级联关系进一步影响水生生态系统功能。为探究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浮游动物(包括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在鄱阳湖设置66个采样点,分别于2017年8月(夏季)、11月(秋季)、2018年2月(冬季)和5月(春季)进行浮游动物群落与生境调查,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在研究调查期间,共鉴定鄱阳湖浮游动物45属112种,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以轮虫为主,枝角类和桡足类相对较少。各季节种类数有所差异,春季和夏季的浮游动物种类数较多,秋季次之,冬季最少。2.鄱阳湖浮游动物年平均丰度为1155.29 ind./L,季节和空间分布均以轮虫为主,枝角类和桡足类的丰度很低。浮游动物丰度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最高,秋春次之,冬季较低。空间上,各季节浮游动物丰度均呈现由南向北逐渐减少的趋势。鄱阳湖浮游动物年平均生物量为2.01 mg/L,浮游动物生物量的季节和空间分布差异极显著。浮游动物生物量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较高、秋春次之、冬季较低。空间上,各季节浮游动物生物量均呈现由南向北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撮箕湖区域(Ⅲ)生物量较高,北部通江湖区(Ⅰ)和蚌湖口河口区(Ⅱ)丰度较低。3.共确定鄱阳湖浮游动物优势种14种,其中轮虫13种,浮游甲壳动物仅检出简弧象鼻溞,广生多肢轮虫(Polyarthra vulgaris)为全年优势种,螺形龟甲轮虫、广生多肢轮虫和尖尾疣毛轮虫是全湖的优势种。优势种组成存在季节差异,夏季优势种组成最为复杂,秋季以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的优势度最高,冬季优势种组成较为简单。4.鄱阳湖浮游动物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年平均值为1.65,变幅0-2.62。季节变化为夏季较高,秋、春季节次之,冬季较低。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的空间分布表现为湖体南部高于湖体北部。Pielou均匀度指数年平均值为0.73,变幅0.11-1。季节变化表现为冬季最高,其次是秋季和春季,夏季最低。Pielou均匀度指数在各区域间差异不大,无明显的空间变化。5.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NMDS)结果表明,温度(WT)、Chla、电导率(Sp C)是造成四季浮游动物群落显著差异的最主要环境因子。温度、叶绿素a、p H是造成夏季群落不同于其他季节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电导率、溶解氧、总氮、总磷是影响冬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6.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和分类回归树分析(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s,CART)表明,每个季节均有多种群落类型,其中春夏两季中浮游动物群落类型的划分与叶绿素a(Chla)密切相关,化学需氧量(COD)是影响秋季群落划分的关键环境因子。7.流速对浮游动物的丰度及种类组成也有一定的影响。不同流速区域生物量对比结果表明,低流速区和中流速区之间生物量差异较小,高流速区的生物量降低。随着流速的增大,浮游动物各类群所占比例也有所不同。入湖河流的营养盐水平和水动力条件的改变也会影响浮游动物的丰度变化,营养盐水平较高的支流汇入鄱阳湖后浮游动物丰度增长加快。8.变异分解结果表明,轮虫群落的变异主要由环境因子来解释的,空间因素是影响浮游甲壳动物群落差异的主要因素,空间环境的交互作用也影响较大。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和变异分解结果表明,春夏季节轮虫群落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是Chla,总溶解固体(TSS)对秋季轮虫群落结构的变异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