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PS33B对肝细胞极性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peip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肝细胞是一种高度特化的极性细胞,肝细胞极性改变与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等疾病密切相关。胞内蛋白的囊泡运输在肝细胞极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囊泡蛋白分选蛋白VPS33B(Vacuolar Protein Sorting protein 33B,VPS33B)是参与囊泡运输的重要分子。已有报道VPS33B基因突变会引起关节挛缩-肾功能不全-胆汁淤积(Arthrogryposis-Renal dysfunction-Cholestasis,ARC)综合征,该疾病临床症状包括全身的发育受阻及多个脏器的功能障碍。在ARC综合征病人的肝脏中,肝细胞极性出现紊乱,部分病人有肝炎发生,进一步恶化有发生肝癌的可能性。但是,目前关于VPS33B对肝细胞极性的影响及其在肝炎肝癌等肝脏疾病中的作用和相关机制并不明确。我们对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病人肝脏中VPS33B的定位和表达进行检测,首次发现随着肝癌恶性程度的增加,VPS33B的表达逐渐减少,而定位并没有出现异常。利用CD137介导的肝炎肝癌小鼠模型和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的肝癌小鼠模型进行分析,得到了相似的结果,即两种小鼠模型的肝癌组织中VPS33B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这些结果提示VPS33B可能参与了肝炎、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了研究VPS33B在肝脏中的功能,我们构建了肝脏特异性敲除Vps33b小鼠模型(Vps33bf/f/f Alb-Cre+),选择小鼠年龄1个月、4个月、8个月和12个月共4个时间点进行观察。肝脏特异性敲除Vps33b小鼠年龄从1个月开始,血浆胆固醇水平出现异常,包括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均高于对照组(Vps33bf/f/f Alb-Cre-)。从4个月开始,,肝脏特异性敲除Vps33b小鼠与肝损伤相关的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谷草转氨酶(Aspe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等酶学指标高于对照组,随着年龄的增加,这种差异更加明显。对参与肝细胞胆固醇转运的相关分子进行定位和表达分析,发现在Vps33bf/f/f Alb-Cre+小鼠模型中,一些肝细胞膜表面分子极性分布发生紊乱,参与将乳糜微粒胆固醇转运至胞浆内的分子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在肝细胞血窦侧分布增多,其受体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related protein 1,LRP1)表达有轻度下降。由于ARC综合征病人胆管侧有部分转运体分布异常,我们对Vps33bf/f/f Alb-Cre+小鼠模型的肝细胞胆管侧相关分子进行分析,发现胆管侧分子ABCG8于胞浆中弥散分布,而和它共同组成异二聚体的另外一种分子ABCG5却没有发生定位和表达的异常。Vps33bf/f/f Alb-Cre+小鼠发育到12个月之后,小鼠肝脏发生了更为严重的病变,其相对肝脏重量升高,肝脏肿大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和多个肿瘤结节发生,肝癌发生率为42.9%。参与肝细胞极化的粘附连接分子E钙黏素(E-cadherin)表达水平降低,这与ARC综合征病人相似。VPS33B在胎儿和成人的多种组织中广泛表达,提示VPS33B可能在不同的组织细胞中通过与不同蛋白分子结合而发挥重要的功能。我们通过免疫共沉淀结合质谱分析技术,在人肝癌细胞系HepG2中发现VPS33B与VPS16B、SEC22B和FLOT1存在相互作用,这些分子可能以复合体的形式通过调控肝细胞内蛋白的囊泡运输而影响肝细胞的极化过程。通过研究Vps33b敲除对肝脏功能的影响,发现并证明了VPS33B在肝炎肝癌中的作用,初步揭示了VPS33B可能以复合体的形式参与肝细胞膜表面分子极性分布,影响肝细胞胆固醇转运及引发肝炎肝癌的分子机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VPS33B的功能提供了重要线索,为理解肝细胞性肝癌的发生机制提供了新的角度。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血清骨钙素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水平(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1,FGF21)与左室收缩功能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s)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采用电化学免疫发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骨钙素及FGF
目的房颤(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导管消融是目前唯一可能根治房颤的方法。现公认的阵发性房颤的发生机制为肺静脉内的异位兴奋灶触发。由此提出的肺静脉隔离术式是阵发性房颤消融的基石。近年研究表明,房颤发作的患者心内存在转子,针对转子消融能有效终止房颤。我中心自去年起开展肺静脉隔离后消融转子的新术式,以治疗阵发性房颤。定位转子的方式为心内离散度标测。本文通过回顾性研究,评估此种术式消融后3个
背景和目的:百草枯(PQ)中毒诱导的不可逆的肺纤维化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上皮-间质转化(EMT)在肺纤维化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及其靶基因micro RNA-210(miR-210)在PQ中毒致肺纤维化中对EMT的作用,及HIF-1α和miR-210之间的相互调控关系。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按50 mg/kg给予PQ一次性灌胃,
中日战争是一场总体战,不仅是两国军事实力的较量,也是两国经济力和社会组织力的竞争。抗战时期的中国还是一个前现代的农业国家,而战争的对手方日本则已进入现代工业社会,因而中日战争是一场实力明显失衡的战争。政治控制力、社会动员力直接影响军队的运作和战事的发展。无论是武器装备的生产,还是军需后勤的补给,都牵涉军队与政治、社会的互动。
期刊
目的:肥胖尤其是中心型肥胖(或称腹型肥胖)是重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因此,寻找用于评估中心型肥胖的人体测量学参数及血液学指标,对于早期发现及控制这一心血管风险显得十分重要。颈围是一项可评估肥胖的人体测量学指标,但其与中心型肥胖的关系尚不明确。另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是传统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常用检测指标,脂质运载蛋白
目的:探究冠脉内膜剥脱(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位置对非体外冠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bypass grafting,OPCAB)同期行CE的临床效果及桥血管通畅率的影响。方法:2009年1月到2016年12月,2766位患者在本院行OPCAB,290名于OPCAB同期行CE。除外20名多支CE患者,分别有46,30,194名在前降支(lef
目的:探究亚低温在脑外伤后对原代大鼠神经元和大鼠损伤侧皮层神经元神经突再生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将原代大鼠神经元种植在BioFlex 6孔板,随机分7组:常温假损组(SNG,n=10),低温假损组(SHG,n=10),常温损伤组(TNG,n=10),低温损伤组(THG,n=10),对照组(n=5),negative control慢病毒组(n=5),SOCS3敲低慢病毒组(n=5)。SNG组于3
骨肉瘤是来源于间叶组织,瘤细胞具有形成骨质或肿瘤样类骨质能力的恶性肿瘤。在20世纪50年代,骨肉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低于20%。多药联用的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切除的综合治疗方案,使得骨肉瘤的5年生存率提高到60-70%。目前的骨肉瘤外科治疗原则基本沿用了由Enneking等人于1980年制定的治疗原则,即最少达到广泛性切除。Enneking规定,广泛性切除和根治性切除的外科边界是充分的边界,切缘距离足
第一部分41个原发性肥大性骨关节病家系的致病基因鉴定、临床特点分析与依托考昔片治疗观察目的:原发性肥大性骨关节病(Primary hypertrophic osteoarthropathy,PHO)是一种罕见的单基因遗传性疾病,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主要与前列腺素代谢通路基因缺陷导致的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蓄积有关。本研究目的在于鉴定PHO致病基因,分析和总结PHO
背景:临床相关浓度的异氟醚暴露会损伤记忆的形成,但其中的机制一直未明。神经钙蛋白,又称磷酸酶2B,通过对底物去磷酸化,抑制学习记忆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记忆的形成。我们首先探查了异氟醚暴露对小鼠恐惧记忆形成的影响,其次观察了异氟醚暴露后海马和杏仁核中神经钙蛋白,及其下游ER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磷酸化和Egr-1(早期生长反应基因-1)表达的变化,最后我们在异氟醚暴露后给小鼠腹腔注射神经钙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