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喀斯特地区典型土壤和西北黄土剖面碳、氮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nybab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贵州为中心的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和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所面临的两大根本性地域环境问题,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和黄土高原地区荒漠化是一种与脆弱生态背景和人类活动相关联的土地退化过程,而土壤退化是土地退化的核心部分。对喀斯特地区而言,土壤和植被是生态环境中最为敏感的自然环境要素,与非喀斯特地区相比,具有明显的脆弱特征,它们在人为活动干扰下植被覆盖度迅速下降、水土大量流失、侵蚀面逐渐接近基岩,从而导致石漠化的形成。而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主要生态脆弱区之一,多种不利因素(干旱、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等)制约着该地区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在土壤侵蚀与土地退化及全球碳循环的过程中,土壤有机质作为土壤重要组成部分和代表一个主要碳库在生态研究中起着关键作用,对土壤质量和气候变化都具有重大的影响,开展喀斯特和黄土高原地区植物及土壤有机质稳定同位素组成的研究是了解该地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基础课题。   本研究选取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2种主要类型土壤(砂岩黄壤和石灰土)剖面和黄土高原地区不同植被覆盖下黄土母质剖面及其上覆植被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剖面样品的基本理化性质(pH值、有机碳、氮含量及C/N比值和土壤碳酸盐含量)和稳定同位素组成(δ13C、δ13CSIC和δ15N),揭示了喀斯特和黄土高原地区有机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无机碳循环的特点。研究结果将为这些地区养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研究提供科学的论据,为喀斯特和黄土高原地区区域生态的改善及全球变化提供理论依据。通过以上研究,获得如下主要结论:   (1)砂岩黄壤和石灰土剖面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具有明显差异:砂岩黄壤的pH值一般小于4.5,石灰土的pH值一般大于5,且所有剖面的pH值从上到下逐渐增大;石灰土相应层次有机碳、氮含量较砂岩黄壤高。但黄色石灰土的有机碳、氮含量跟砂岩黄壤差异不大。砂岩黄壤和石灰土有机碳、氮含量均表现为从剖面上部向下逐渐降低的趋势,但它们随土层深度变化的速率却不同,前者较后者快,有机碳、氮主要集中在表层土壤;有机碳/氮比值在剖面上也呈现自上而下逐渐减小的特点;   (2)砂岩黄壤和石灰土土壤碳酸盐(SIC)在剖面上的分布存在差异:石灰土相应层次SIC含量较砂岩黄壤高,在2.5~66.9g·kg-1之间变化。但黄色石灰土SIC含量跟砂岩黄壤差异不大。黑色石灰土SIC含量在剖面上的总体变化均表现出从上到下逐渐减小的趋势,SIC主要集中在表层土壤,这可能与喀斯特山区石灰土的堆积成因有关。而黄色石灰土和砂岩黄壤SIC含量在剖面上的变化不大。2个黑色石灰土有机碳与碳酸盐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砂岩黄壤和黄色石灰土剖面二者之间的关系不明显。   (3)黄土地区土壤pH值在7.1~8.9之间,呈弱碱性-碱性,有利于次生碳酸盐的形成。各剖面pH与植被类型密切相关,植被类型可能通过控制有机质分解和土壤呼吸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土壤酸碱度。其变化趋势为:荒地>草地>林地;不同林地的pH也有变化:阔叶林>灌木林>针叶林;有机碳含量变化范围为1.1~31.2g·kg-1,且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SOC主要集中在表层土壤,其含量变化规律为阔叶林地>针叶林地>灌木林地>草地>荒地。但各剖面SOC在不同土壤层次处出现急剧下降。其中,阔叶林地和针叶林地在10cm深度处,灌木林地和草地在20cm深度处和荒地在5cm深度处,SOC含量急剧下降。但60cm深度以下各剖面SOC含量变化均较小,这主要是因为土壤成土母质大致相同造成的,此时植被类型的差异对其影响不大;在剖面垂直分布上,有机氮主要集中在表层土壤(0~20cm)且均随凋落物层向下逐渐减少,呈倒“L”形分布。与有机碳含量的剖面深度变化相比,有机氮20~60cm深度内呈现出锯齿型变化且变幅不大;60cm深度以下,土壤有机氮趋于稳定;土壤C/N比值除灌木林地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外,其它4个剖面都是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但灌木林地和阔叶林地土壤的C/N比值在60cm以下变化比较复杂,呈现锯齿型下降。这也是不同植被覆盖对土壤有机碳和有机氮影响的综合结果。土壤C/N比值大小显示荒地有机质分解程度较低;   (4)黄土剖面SIC在5.7~14.1%之间,其中针叶林表层SIC含量最低,阔叶林次之。除个别层位外,灌木林,草地和荒地SIC含量在土壤剖面无明显变化。各个剖面SIC均值大小:荒地>草地>林地;林地中,阔叶林>灌木林>针叶林。其主要原因归纳起来有2个方面:1)植被类型通过对SOC的输入间接影响土壤呼吸和SIC的迁移转换过程。2)黄土质地均匀,含有丰富的原生碳酸盐。成土过程中原生碳酸盐通过溶解-迁移-沉淀在淀积层形成次生碳酸盐,造成SIC含量增高。SOC与SIC存在负相关关系;研究区pH与SIC之间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由于土壤pH变化范围比较小,土壤pH值与SIC含量相关关系并不显著。因此,黄土地区的次生碳酸盐并不是控制土壤pH的主要因素。   (5)喀斯特地区研究剖面在枯枝落叶转化为表层土壤有机质的过程中,砂岩黄壤和石灰土δ13CSOC值分别升高了2.6‰~3.0‰和5.5‰~6.3‰。石灰土δ13CSOC值变幅高于砂岩黄壤。与砂岩黄壤相比,石灰土δ13CSOC值随土壤深度的加深呈现出上升-降低-不变的变化趋势,这可能与喀斯特山地石灰土形成过程,即经历了堆积风化成土过程有关。而砂岩黄壤δ13CSOC值从表层到底部有偏正趋势,这表明砂岩黄壤中有机质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分解更彻底。但2种类型土壤δ13CSOC值随土壤深度的变化幅度各不相同,反映了土壤有机质分解过程中碳同位素分馏效应的强弱程度,分馏程度大小依次为黄色石灰土>砂岩黄壤>黑色石灰土。成土过程及程度上的差异和不同土层成土环境可能是导致2种类型土壤有机质剖面分布和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另外,土壤有机质分解过程中的碳同位素分馏效应可能受到土壤类型、土壤pH值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6)砂岩黄壤和石灰土剖面上枯枝落叶的δ15N值低于植物叶片和表层土壤的δ15N值。其中砂岩黄壤和石灰土表层土壤有机质的δ15N值变化范围分别为2.9‰~3.1‰,3.9‰~4.8‰。在枯枝落叶转化为表层土壤有机质的过程中,砂岩黄壤和石灰土δ15N值分别升高了5.1‰~5.4‰和6.5‰~8.1‰。石灰土δ15N值变幅高于砂岩黄壤。从剖面表土向下,砂岩黄壤δ15N值均出现逐步增加的趋势,而石灰土δ15N值的变化却比较复杂,这可能归因于土地利用的改变和土壤堆积。与砂岩黄壤相比,石灰土δ15N值的变幅较小的主要是由于其具有较高的土壤pH,粘土矿物和更多的钙镁元素富集在石灰土中。   (7)喀斯特地区2种主要的土壤类型石灰土和砂岩黄壤碳酸盐碳同位素(δ13CSIC值)组成存在差异:2个黑色石灰土δ13CSIC值随土壤深度变化具有相似的变化特征,总体上都呈现出锯齿型下降至一定深度后趋于稳定的趋势。而砂岩黄壤δ13CSIC值从表层到底部有偏正的趋势。但2种类型土壤δ13CSIC值随土壤深度的变化幅度各不相同,反映了土壤有机碳向无机碳的转化程度。成土过程及程度上的差异和不同土层成土环境(如生物、气候等)可能是导致两种类型δ13CSIC值组成差异的主要原因;   (8)黄土地区各剖面在枯枝落叶转化为表层土壤有机质的过程中,δ13CSOC值升高了0.5‰~3.2‰,与其它地区相比13C富集更大。剖面δ13CSOC值在-26.3‰~-20.8‰之间变化,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而增加。但不同植被条件下的变化幅度各不相同,这反映了土壤有机质分解过程中碳同位素分馏效应的强弱程度。剖面有机质碳同位素分馏程度的变化规律为阔叶林地>针叶林地>草地>灌木林地>荒地。这可能是由于阔叶林地上生物量大及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作用强,有机质来源较多且组成、结构不同所致。而荒地剖面坡度很大,地上植被来源较单一,表层枯枝落叶很少,故导致其剖面土壤有机质的分馏效应最低;   (9)黄土剖面在枯枝落叶转化为表层土壤有机质的过程中,δ15N值升高了0.7‰~4.5‰。该过程中15N值富集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表层新鲜枯枝落叶的输入和有机质分解过程中的同位素分馏。另外,δ15N值的变化主要受表层土壤有机质的周转率控制,但不同植被类型覆盖下黄土剖面δ15N值变化幅度各不相同,反映了土壤有机质分解过程中氮同位素分馏效应的强弱程度。分馏程度大小依次为阔叶林地>针叶林地>草地>荒地>灌木林地。有机质分解过程中尽管碳释放较氮快和C/N比值随土壤深度的加深而逐渐减小,但δ15N值随土壤深度的变幅高于δ13C值。这主要是由于有机质分解过程中15N富集较13C更大,这可以更好的解释在有机质腐殖化过程中研究区剖面土壤有机氮同位素分馏较碳同位素分馏大;   (10)黄土各剖面δ13CSIC值在-6.2‰-1.8‰范围内变化。表层40cm内,δ13CSIC值:荒地>草地、灌木林、针叶林>阔叶林;40~60cm内,阔叶林δ13CSIC值呈波动状升高;60cm以下,灌木林δ13CSIC值稍微升高后在100cm以下又与其他林地保持一致;针叶林、草地和荒地剖面中δ13CSIC值变化不明显。其主要原因归纳起来有3个方面:1)荒地成土过程缓慢,原生碳酸盐多残存在土壤中。导致荒地δ13CSIC值最高;2)不同类型植被覆盖下形成的次生碳酸盐具有不同的δ13C值;在植被正向演替序列中,土壤次生碳酸盐δ13C值具有偏负的趋势;3)针叶林δ13C值在剖面变化不明显可能是由于针叶林是人工次生林,其演化成林时间相对较短造成的。
其他文献
广西珊瑚钨锡矿是南岭地区钨锡成矿带内的典型钨锡矿之一,长营岭钨锡石英脉型矿床为矿区最具工业意义的矿床类型。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矿山和国内众多学校及科研院所的学者已
自1975年Blakemore在海洋沉积物中发现趋磁细菌以来,人们利用显微结构、磁学、生物化学和基因组分析等手段对其进行了多学科的研究,并发展出基于趋磁细菌的微生物矿化研究的
深拖曳多道地震勘探系统(DTAGS:Deep-towed Acoustics and Geophysics System)由声学和地球物理阵列组成,具有220~820 Hz的激发震源,一般拖曳于海底之上300 m左右的高度。DTAG
汞是全球性的持久性有毒污染物。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大气汞排放逐渐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Hg同位素体系是示踪环境中汞来源和地球化学行为的有效手段。本研究选
似一场华丽的邂逅。  一桌、一椅、一书、一笔、一个人,枯燥、乏味。直到你——诗词的出现,才让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小时候,妈妈常教我背唐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些声音像种子埋藏在我的心里。它们影响着我的生活与精神世界,是啊,小时候的阅读体验,往往决定了你一辈子的视野。  我常常问自己:诗歌、诗词有什么用?能靠它考高分?能靠它赚钱?不,我认为它除了让我们的生
近年来,在国家和政府的政策推动下,学校的办学条件得以迅速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也得以全面提高,但是,在初中英语语篇教学课堂中,仍然存在不少新的问题亟待解决,有些学生英语底子薄,课堂效率不高;有些学生厌倦英语,经常上课缺课或者是打乱英语课堂教学纪律等等,而随着国际交往日益频繁,英语作为国际交流中的通用语言,其作用和地位不容小觑,许多英语教师感慨英语难教,英语语篇教学更是难上加难,教学效果甚微,学生也觉
氨基酸(amino acid)作为生物功能大分子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和植物体中重要的氮代谢物,能对大气氮沉降良好响应,还能对环境胁迫如:水压力、盐分、高温、寒冷、营养供给不平衡、
土壤重金属污染面积大,危害严重,研究土壤重金属元素在土壤和作物系统中的迁移转化特征及其调控对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烟草-土壤系统和重金属Pb、Cd为例,采
铀资源是核武器的关键材料和核电工业的主要燃料,是国家的战略性资源。保持足够的铀资源储备,对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迄今为止,人类开发
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作为探索区域性、全球性气候变化规律和环境变迁史最重要的“信息库”之一,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同时,随着高分辨、短时间尺度气候一环境变化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