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玉米种植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来源 :吉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vin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条件复杂,吉林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中部,土地面积约18.74万km2,是我国重要的黑土地保护区,也是中国的农业大省之一。吉林省是我国玉米主产区,近五年玉米播种面积占全省粮食作物的70%,总产量接近75%,根据地形、气候和植被等方面的差异,吉林省一般划分为三大生态区域,即东部湿润山区、中部半湿润平原区和西部半干旱平原区。三个区域的玉米产量、肥料利用率存在显著差异。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特征对土壤环境非常敏感,能反映土壤质量的变化以及整个土壤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本文通过对吉林省三个不同区域的72个土壤样品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区域的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群落多样性差异,探讨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对土壤微生物量多样性的影响,以期明确不同生态区的土壤群落和土壤样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吉林省土壤质量管理和黑土地恢复提供依据。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吉林省不同生态区玉米土壤理化性质特点如下:pH呈现自东向西逐渐增加的趋势,且东部湿润山区土壤呈酸性,西部半干旱平原区土壤呈弱碱性。有机质、速效磷、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呈现自东向西逐渐降低的趋势。吉林省不同生态区玉米土壤肥力呈现自东向西逐渐降低的趋势。
  (2)吉林省不同生态区玉米土壤能量流通和养分循环很大程度上受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西部半干旱平原区与东部湿润山区的脲酶活性显著高于中部半湿润平原区,蔗糖酶活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呈现自西向东逐渐降低的趋势,中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呈现自西向东逐渐增加的趋势。
  (3)吉林省不同生态区的玉米土壤真菌Alpha多样性特征如下:真菌多样性差异不显著,真菌菌群丰度呈现自西向东逐渐降低的趋势。
  吉林省不同生态区的玉米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特征如下:吉林省玉米土壤真菌在门水平上的主要构成有子囊菌门、担子菌门、结核菌门、壶菌门;在纲水平上的主要构成有粪壳菌纲、银耳纲、散囊菌纲、伞菌纲、座囊菌纲和锤舌菌纲;在属水平上的主要构成有酵母菌属、青霉菌属和被孢霉属;其中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是吉林省玉米土壤的真菌优势菌门,粪壳菌纲为优势菌纲,酵母菌属是优势菌属。西部半干旱平原区的子囊菌门显著高于中部半湿润平原区,而担子菌门正好与之相反,且结核菌门呈现自东向西逐渐降低的趋势;粪壳菌纲和座囊菌纲呈现自东向西逐渐增加的趋势,散囊菌纲和锤舌菌纲呈现自东向西逐渐降低的趋势;中部半湿润平原区的酵母菌属和腐殖霉属含量最高,青霉菌属、茎点霉属和金担子菌属呈现自东向西逐渐增加的趋势,被孢霉属、曲霉属真菌、假裸囊菌属和木霉属呈现自东向西逐渐减少的趋势。
  吉林省三个生态区玉米土壤真菌与环境因子CCA分析结果表明,积温、无霜期和年均温度对土壤真菌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程度最高,其次是土壤pH的影响程度相对较高,说明气候条件对土壤真菌影响很大。西部和东部生态区样本真菌群落结构有各自独特的特点。
  (4)吉林省不同生态区的玉米土壤细菌Alpha多样性特征如下:中部半湿润平原区和西部半干旱平原区的细菌多样性显著高于东部湿润山区,细菌菌群丰度呈现自西向东逐渐降低的趋势,且三个生态区的细菌群落的样本间均匀度较好。
  吉林省不同生态区的玉米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特征如下:吉林省玉米土壤细菌在门水平上的主要构成有放线菌门、变形菌门、绿弯菌门、酸杆菌门、芽单胞菌门;在纲水平上的主要构成有放线菌纲、α-变形菌纲、芽单胞菌纲;在属水平上的主要构成有芽单胞菌属、鞘脂单胞菌属、红色杆菌属、苍白杆菌属和慢生根瘤菌属。其中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是吉林省玉米土壤的细菌优势菌门,放线菌纲、α-变形菌纲为优势菌纲;芽单胞菌属和苍白杆菌属是优势菌属。放线菌门呈现自东向西逐渐增加的趋势,而变形菌门、酸杆菌门、拟杆菌门含量与之相反,呈现自东向西逐渐减少的趋势;α-变形菌纲的相对丰度呈现为自东向西逐渐降低的趋势,而放线菌纲的相对丰度与之相反,呈现自东向西逐渐增加;芽单胞菌属呈现中部半湿润平原区>东部半湿润山区>西部半干旱平原区的趋势,苍白杆菌属、慢生根瘤菌属呈现自动向西逐渐降低的趋势。
  吉林省三个生态区玉米土壤细菌与环境因子CCA分析表明pH值、碱解氮和有机质是土壤细菌优势类群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而气候影响因素中,降雨量和纬度对细菌微生物群落组成影响较大。西部和东部生态区样本细菌群落结构有其独特的特点。
其他文献
In spite of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anticipation,worldwide,more than1.25million people are killed every year and20to50million people suffer non-fatal injuries due to road accidents.In this study,the r
学位
由于人类活动和频繁的极端气候,人类面临淡水资源短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相互作用影响下,量化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极为重要。为了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水资源评价与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蓝水和绿水资源,这将有助于决策者合理地管理水资源。蓝水资源定义为河流、湖泊、湿地以及地下含水层自由流动的水,蓝水资源主要用于工业生产,农业灌溉,居民生活和河道生态环境用水。绿水资源定义为降水通过地面蒸散
学位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雾霾污染已成为我国典型的环境灾害事件。近年来,江西省的雾霾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均造成了一定危害。江西的地貌、气候条件和植被分布等自然条件均具有中国典型的南方地区的特点,雾霾污染的发生具有地方特色,与江西省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可能有一定的联系,本文根据江西省近十年的大气环境监测数据和江西省的自然条件以及社会经济状况,系统地研究了江西省雾霾污染的时
学位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青藏高原冻土面临退化趋势,而多年冻土活动层(PermafrostActiveLayer,PAL)作为冻土区地层内水热交换最为活跃的区域,对气温和环境变化极其敏感。冻土退化势必造成冻土活动层发生改变,从而引起融冻泥流、热融湖塘、热融滑塌等一系列自然灾害发生,破坏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造成国家经济财产损失。与此同时,多年冻土迁移变化还会影响下游农田灌溉、水力发电及人民用水安全,
学位
近年来,随着社会和工业经济的不断发展,水体重金属污染也成为全球性的问题,铅污染是重金属污染中的典型,具有较大毒性和难降解性。吸附法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生态友好的环境修复方法,并且广泛应用于水体中有机和无机杂质的去除。本文以电气石和蒙脱土为原料,采用真空烧结的方法,制备电气石-蒙脱石复合材料(TMMs),并以此作为吸附剂用于Pb(Ⅱ)的吸附实验。文章研究了不同合成温度,不同混合比例对复合材料的吸附
学位
市政污泥的产量逐年增加,对市政污泥的处理处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污泥焚烧由于它的显著优点,如大大缩减污泥体积,处理量大,杜绝污泥恶臭,而成为一种有效的污泥处理方式。但由于污泥含水量较大,且污泥中大量蛋白质在焚烧过程会释放含氮污染气体,造成环境污染。因此急需污泥预处理使得焚烧更加现实可行。  在本研究中,自由基水热与单纯水热处理污泥在四个水热温度下进行对比,探究亚铁活化过硫酸盐辅助水热处理在低温条件下
学位
含油污泥作为石油开采、集输和石化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所产生的附加产物,由于产量较大、难以处置且处理成本较高,已经引起了环保人员的关注。近年来,水热炭化(HTC)技术已经开始应用于城市污泥,进而转向污泥作为固体燃料。然而,针对含油污泥HTC产物中硫的分布与转化的研究相对少见。因此,根据当前研究的进展及涉及较少的方向,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工作:  首先,设置了4组水热炭化试验,反应温度分别为180
粮食问题是近年来全球热点问题之一。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是影响作物产量的主要原因。国内外诸多学者针对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已做出广泛研究,而对于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对作物产量影响的区域差异性方面的研究甚少,因而很有必要针对不同地理单元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潜力的影响展开深入研究。  本文运用GAEZ农田生产潜力模型,以陕西省三大地理单元为研究区域,基于气象数据、土壤数据、高程DEM数据
国土空间规划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指南和蓝图,城镇空间是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功能和保障的重要国土空间,其精准布局为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奠定根基,新时代我国城镇空间格局重构面临着挑战,如何科学量化城镇空间结构与布局,是保障城镇功能永续良性发挥的关键。本文提出一套城镇空间布局定量评价方法,选择泉州市陆域为典型研究区,开展城镇空间精准布局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系统综述了城镇空间评价研究进展,包含城镇
氮磷化合物的使用和排放造成了严重的水体污染问题,电化学法作为一种绿色高效的废水处理和修复方法,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应用。例如氨氮可使用电化学氧化法进行有效去除,而含磷废水亦可通过电絮凝法进行处理。铝是电絮凝工艺中最常见的牺牲阳极之一。目前许多研究报道,在双铝电极体系电絮凝过程中会出现“超法拉第”铝溶出的现象,即铝的总溶出量超过了根据法拉第定律计算出的阳极理论溶出量,这是因为在铝作为阴极时存在化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