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由于时代变迁和社会经济发展,这种关系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发生重大改变。随之地理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其协调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手段。伏牛山区是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是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伏牛山区的鲁山县,在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城镇化发展及生态建设中都有一定的代表性。尤其是近些年来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鲁山县在生态建设方面出现的河砂滥采等所造成的比较严重生态环境问题,使得该县的生态强化建设尤显得重要而迫切。如何在生态安全的背景下划定生态空间范围,研究生态空间时空演变特征,针对性地提出生态空间安全对策是鲁山县生态文明建设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运用人地关系协调、可持续发展、生态安全等人文地理学和生态学的相关理论,以河南省鲁山县为研究样本,定性定量相结合,划定鲁山县生态空间范围,对2000—2015年的生态空间演变规律进行研究。首先利用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遥感影像等数据,运用ENVI5.1、ArcGIS10.2软件,一方面引入社会经济要素(人口与GDP),与自然要素(坡度、高程等)一起综合分析、评估生态敏感性影响的基础上,另一方面测算生态服务价值;然后,将两者分类叠加,进而划定区域生态空间范围,分析其生态空间演变规律;最后,以底线型生态空间为基础,叠加上禁止开发区从而划定生态红线范围,并提出相关对策。主要研究结论为:1.鲁山县生态敏感性较强,空间差异明显。构建了鲁山县水源涵养、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地质灾害、生态压力5种类型10大要素的数据库,利用多因子综合评价法和地理信息技术对鲁山县生态敏感性进行定量分析和可视化表达。数量分布上,各类型生态敏感性区域面积差别较大;全县总体生态敏感性较强,研究期间的极敏感区和高度敏感区面积占比一直是敏感区类型的主导;全县生态发展虽总体上呈向好趋势,但发展态势仍不容乐观。空间分布上,鲁山县生态敏感性整体上呈现由西向东的“阶梯状”趋势,其中荡泽河一线以西的生态敏感性明显高于东部地区。2.鲁山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重要程度较高,空间分布上总体呈现西高东低的态势。在修正中国陆地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的基础上,测算出鲁山县5种土地利用类型11种生态功能的价值,并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演变特征。从数量分布的角度看,全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上较高,2000—2015年极重要区和高等重要区面积占比超过80%;各类型生态服务价值重要区面积差别较大,中等重要区及以下类型区域面积变化幅度远远大于其他类型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重要程度在空间呈现出显著的地区差异性,一般重要区域以及以下区域重要性逐渐减弱,其他类型区逐渐增强。从空间分布上看,总体上呈现中西部的生态系统价值重要性明显高于东部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山地丘陵和水域区域,较低区域主要在城镇建设用地区。3.鲁山县生态脆弱性与生态服务价值的空间格局决定了其生态空间的基本格局,各类型生态空间分布及变化也有较大差异。在评估生态敏感性和生态服务价值重要性的基础上,运用析取算法划定鲁山县生态空间,并从时空、结构和数量上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1)时间变化上,2000—2015年各类型生态空间面积变化幅度显著,其中,危机型和非关键性生态空间面积总变化幅度较大,过渡型和底线型生态空间变化较小;空间变化上,生态空间分布变化不大且变化区主要集中在过渡型生态空间、危机型生态空间、底线型生态空间相邻地带;(2)结构上,鲁山县各类型生态空间的信息熵大体上呈现上升态势,各类型生态空间面积之间的差距有所缩小,受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鲁山县生态空间布局结构将保持相对稳定;(3)数量上看,虽然鲁山县综合生态空间变化度较小,但非关键性和过渡型生态空间的变化度则比较明显。4.针对鲁山县生态空间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差别化的措施。基于鲁山县的自然社会发展和生态空间变化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坚持绿色发展,实时调整发展措施、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关系、整合自然与社会双资源,强化协同创新之间关系及保证政策落实,提高公众参与等合理的建议,为鲁山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建设提供一定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