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太平洋上一个锢囚后二次爆发性发展的气旋研究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l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1月6至9日,在西北太平洋上发生了一次强爆发性气旋天气过程。该气旋在其生命过程中经历了两个爆发性发展阶段,其中第二次爆发性发展出现在气旋开始锢囚之后,在过去的爆发性气旋个例研究中很少见到类似特征。利用Zwack-Okossi方程和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模式对这个独特的爆发性气旋进行了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详细地描述了该爆发性气旋的演变过程,分析了该气旋在锢囚之后二次爆发的原因,并对其两个爆发性发展阶段的发展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  研究发现,该气旋形成在对流层中下层的斜压区,有利的斜压环境是促使其发展的基本条件。气旋在向东北方向移动的过程中遇到了对流层中上层东移的低涡系统,高低空系统在垂直方向上表现为明显的西倾现象,在高空低涡前部下方的气旋获得了爆发性发展。当气旋开始锢囚之后,有利于气旋发展的因子偏离气旋中心移到了气旋的下游,导致气旋分裂并在下游形成了新的气旋中心。新生的地面气旋中心再度超前于高层的低涡系统,这样的高低空配置导致了气旋的再次爆发。  Zwack-Okossi方程诊断分析表明,气旋在两个爆发性发展阶段的强迫因子是不完全相同的。在第一个爆发性发展阶段,气旋性涡度平流、暖平流和非绝热加热的共同作用造成了气旋的爆发性发展,其中非绝热加热是促使气旋发展最主要的强迫因子;而在第二个爆发性发展阶段,非绝热加热的作用很小,高空系统的斜压强迫(即气旋性涡度平流和暖平流)是促使气旋发展最主要的强迫因子。  关闭潜热释放的敏感性试验表明,潜热加热与高空系统的斜压强迫通过一个正反馈过程促进气旋的发展,这个正反馈过程可以描述如下:高层低涡/低槽前部的气旋性涡度平流和脊区的暖平流在气旋上空强迫产生高层辐散,潜热加热增强了高层槽脊系统的强度并进而影响高层的斜压强迫;高层辐散导致辐散区下方出现补偿上升运动和低层的降压,并进一步导致低层的辐合和气旋性涡度的生成;低层系统的发展导致气旋东部的偏南风低空急流增强,从而向气旋内部输送更多的水汽,水汽受到强烈的抬升作用而凝结释放更多的潜热,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正反馈过程。气旋正是通过这个正反馈过程得到了爆发性发展。  关闭下垫面通量的敏感性试验表明,海表面的热通量和水汽通量在不同阶段对气旋的发展起到不同的作用,这取决于气旋的强度、气旋所处的位置以及通量的水平分布特征等。
其他文献
  本研究基于河南省闪电定位系统和郑州714CD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资料,对2002~2003年发生在郑州周边地区(500km范围内)的地闪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  郑州周边地区闪电具有明
取中国东南部(105°E以东,35°N以南的中国大陆部分)1954~2004年分布较均匀的68个站的月降水量资料,作正态化处理,计算出各站的正态降水Z变量作为旱涝基本资料。对中国东南部全年
利用1950-1999年50年Hadley中心1°×1°全球月平均海温资料,同时间长度2.5°×2.5°NCAR/NCEP再分析高度场、风场、垂直速度月平均资料,以及国家气象中心整理的160站1951-2000
一辆辆新能源电动摩托车组装、下线,运往全国市场,甚至远销越南等国家;一袋袋包装精美的优质富硒米封袋、装运,畅销国内以及新加坡、泰国等国……今年以来,象州县挖掘工业潜
利用2000年7月到9月中旬建阳气象雷达站的“713-C”数字化雷达观测到的101块和2001年7~9月建阳CINRAD/SA雷达观测到的97块有完整生命史的降水性对流云的回波资料,对福建夏早期
学位
本文首先通过AIRS(Atmospheric Infrared Sounder)探测器探测到的亮温及其扰动来判断和分析2004年至2013年中国南部夏季深对流和平流层重力波事件的发生情况,进而分析深对流与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郑重地提出新时期党建目标:“面向新世纪,党中央领导全党正在继续这个新的伟大工程,就是要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
针对内蒙古后山地区传统的秋收后灭茬翻耕导致农田风蚀荒漠化严重的现象,前人提出了油葵防沙生物篱结合带状留茬间作轮作种植的防治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对带田生物篱
植物生物技术最吸引人的一点是可以将一种不相关作物的基因引入到重要作物中来增强这一作物的抗性。巴基斯坦棉花研究所科学家G.A.Khan利用基因枪技术将cry1Ab基因引入到了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