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和碱度对SCAR处理城市生活污水的效能及其污泥特性的影响

来源 :东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nyw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的发展,我国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迅速增大,目前城市生活污水多采用好氧生物法进行处理,对污染物去除率较高,但占地面积大、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高。厌氧处理法是一种占地面积小、污泥产率系数低、运行维护简单且可以回收能源的技术。厌氧法在处理城市生活污水方面表现出明显优势,但在我国并未得到全面的应用,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本实验采用自主设计的强化循环厌氧反应器(SCAR)处理模拟城市生活污水,试验主要研究温度和碱度对SCAR处理效能和污泥性质的影响,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温度时颗粒污泥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变化。本课题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所示:(1)研究温度改变对反应器运行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器运行温度为40±1℃,35±1℃,30±1℃,25±1℃,14-21℃时,COD去除率均为81%以上,表现出良好的处理效果;随着温度的降低,中间粒径(0.85~2mm)颗粒污泥比例逐渐增加,颗粒污泥脱氢酶活性和比产甲烷速率先升高后降低,胞外聚合物(EPS)则先降低后升高,低温时黏液层EPS(S-EPS)和紧密结合EPS(TB-EPS)含量明显增高。(2)研究低温条件下(7~18℃)进水碱度改变对反应器运行的影响,结果表明,进水碱度的适当降低并未使COD去除率随之下降,但是进一步降低时,COD去除率呈现降低趋势,出水VFA开始轻微积累,粒径?>2.4mm颗粒污泥大量解体,反应器出水中的污泥絮体较多。低温条件下颗粒污泥SMA与DHA均比较低,并随着进水碱度的降低而呈现下降趋势。污泥EPS含量随进水碱度降低而逐渐增加,EPS含量的升高主要是多糖PS增多导致,蛋白质PN含量并未发生较大变化。(3)微生物多样性分析表明,当温度30℃降至14℃时,反应器同一空间细菌多样性变化不大,古菌群落多样性有所增大。同一温度下主反应区细菌群落物种多样性大于强化反应区。细菌群落组成分析表明,不同温度条件下,反应器中拟杆菌门(Bacteroidete)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的始终处于优势地位,并保持较大相对丰度。古菌群落组成分析表明,不同温度条件下,优势菌种地位非常突出,均主要包括:甲烷鬓菌属(Methanosaeta)和甲烷杆菌属(Methanobacterium)。(4)温度的降低对微生物菌落结构和空间分布具有明显影响。随着温度的降低,反应器内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优势在逐渐降低,而硬壁菌门(Firmicutes)和KSB3_Modulibacteria相对丰度明显增加;绿弯菌门(Chloroflexi)在主反应区内优势地位逐渐降低,而强化反应区内则呈现相反趋势。温度降低使强化反应区内甲烷杆菌属(Methanobacterium)优势地位降低,优势菌种逐渐转变成甲烷鬓菌属(Methanosaeta)。
其他文献
今年3月31日,作为西安都市报之一的《阳光报》面向全体读者和西安地区的受众推出了64版大型主题新闻策划特刊——《2020大西安》,对未来10年西安地区的发展作了全景式的展示
2008年3月14日,西藏发生骚乱之后,西方主流媒体针对中国所作的一系列不实报道,使得3·14骚乱以意料之外的速度发酵,激起我国政府、媒体、民间和海外华人的巨大愤慨,他们从各个
介绍注浆锚杆静压钢管桩加固法的工作机理与工艺流程,并通过具体的工程实践说明了该方法在软土地区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研究土钉墙在软土地基基坑围护中的作用机理,总结施工应用中的经验效果.
三峡主体工程二期工程混凝土通过采用中热水泥、大掺量的Ⅰ级优质粉煤灰、缓凝高效减水剂和花岗岩骨料为原材料;采取预冷骨料、加冰拌和、通水冷却等温控技术;加强混凝土的表
介绍重力坝式水泥土搅拌桩和复合型土钉墙的作用机理,并根据一个具体工程实例对这两种施工工艺进行了比较.
马克思主义理论内蕴着生态学的理论分析与现实批判,但由于目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内部是否存在生态学思想仍存有争议,导致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缺少生态学马克思主
3月3日上午,湖北省农业厅在武昌召开了2010年湖北省饲料质量安全整治行动启动会议。为巩固饲料质量安全执法年成果,2010年湖北省将以加强饲料生产企业规范化管理为抓手,以饲料原
公平观思想作为构建理想社会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和原则,在人类思想史上源远流长。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又明确提出,我国要在今后的政府工作中更加注重公平。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
户外徒步是一项融旅游、健身、休闲为一体的活动。近年来,哈尔滨市的户外徒步活动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大批都市人群在周末和假日走出城市,走进山林,走向自然。探讨哈尔滨市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