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甲基化酶TET1参与术后切口痛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szlfs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慢性术后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 syndrome,CPSP)是临床常见的难题且机制不明。调查显示大约10-50%的患者遭遇术后刀口痛,其中高达10%的患者术后原发疾病痊愈,但仍然遭受难以治愈的持续慢性疼痛即慢性术后疼痛。现CPSP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且因其发病分子机制不清,临床处理无针对性,目前尚无好治疗方法、疗效不佳,因此CPSP成为医学领域内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和热点。在相关的临床报导中,多显示出择期手术期患者往往出现焦虑、紧张、环境的嘈杂导致患者睡眠不足,导致CPSP。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的紊乱,使神经系统内外环境的变化,然而具体的分子机制不明,尤其是中枢和周围的神经元发生的相关表观遗传机制不清。本实验利用围手术期应激延迟术后切口痛动物模型,首次发现围手术期应激造成的慢性术后痛大鼠脊背根神经节及脊髓内TET1蛋白表达下调,因此本研究聚焦于TET1参与围手术期应激造成的慢性术后痛的发生发展及相关机制,为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提供新思路。研究目的本项目将阐明围术期轻度与重度睡眠不足引起术后痛延长的行为学特征;揭示围术期轻度睡眠不足引起与痛觉传递相关神经元兴奋性活动增加的分子基础;探讨围术期轻度睡眠不足诱导的表观调控机制在术后痛延长中的作用。以期从分子-细胞-整体行为角度揭示CPSP发生和维持的机制。研究方法(1)制作动物模型,检测模型的成功将动物分为4组(n≥5/组)N组(sham);IN组:大鼠左后爪足底切口痛模型(左足底切口1cm并钝性分离肌腱);S组:将大鼠用软铁丝网包裹并捆绑每天6h并禁食水(或睡眠剥夺每天6h并禁食水),连续3d;制作IN+S组(并给予左足底切口并围手术期身体及心理应激6h);通过检测各组机械痛,热痛,冷痛的时程变化,恢复时间的变化,确定模型成功;Western-blot及免疫荧光检测神经元、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是否活化;电生理检测IN+S组与IN组脊神经节神经元兴奋性的变化。(2)筛查术后慢性疼痛模型的神经节和脊髓内甲基化酶与去甲基化酶的改变;设计Si-TET1下调及合成单纯疱疹病毒携带的TET1的CDS上调TET1,观察TET1对疼痛的影响。利用Western-blot方法,qPCR方法检测3种甲基化酶DNMT1、DNMT3a、DNMT3b和3种去甲基化酶TET1、TET2、TET3的表达量;在DRG和Spinal cord分别显微注射si-TET1,观察TET1是否下降,以及TET1下降后后对下游相关蛋白的变化、对大鼠行为学的变化;利用HSV-TET1在DRG和Spinal cord分别显微注射,观察对于下游蛋白的影响和疼痛行为的影响;探索TET1是否是参与切口痛的慢性变的重要且必要因素。(3)检测糖皮质激素对TET1的调控检测应激大鼠的血清糖皮质激素皮质酮的含量;培养原代DRG神经元,分别给予皮质酮或糖皮质激素受体阻滞剂Ru486,检测在DRG神经元对TET1表达的影响。腹腔注射糖皮质激素检测对术后切口痛的影响;观察皮质酮引起的术后切口痛是否被GR受体阻滞剂Ru486翻转。利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luciferase)等方法检测糖皮质激素受体GR与TET1启动子区的结合及GR对其的调控作用。(4)探索TET1对下游蛋白调控的机制Western-blot,qPCR检测IN+S组与其它组相比MOR、KOR、Kv1.2的表达变化;在体外原代细胞培养、在体显微注射利用si-TET1下调TET1及HSV-TET1上调TET1,观察对疼痛相关基因的影响;通过生物信息软件,以MOR的启动子为研究对象,设计7对引物,CHIP法检测TET1与MOR启动子是否结合及应激状态下结合程度的变化;免疫荧光检测TET1在脊髓和神经节的表达分布,TET1和MOR、TET1和KOR的免疫双标;检测动物模型IN+S组与IN组相比MOR,KOR、Kv1.2是否变化;给予MOR、KOR激动剂或阻断剂观察行为学改变。研究结果1.制作动物模型成功。与IN组相比,IN+S组于第7d出现行为学差异,机械痛、热痛、冷痛阈值均降低;IN组机械痛、热痛、冷痛在术后第9d恢复正常,IN+S延长致13d以后。免疫荧光检测于术后第9d术侧小胶质细胞标记物OX42、星形胶质细胞物GFAP均表达增加;Western-blot结果显示与IN组相比,IN+S组于术后9d脊髓p ERK1、p ERK2、GFAP表达增加;电生理检测IN+S组比IN组脊神经节神经元兴奋性增加。2.Western-blot,qPCR结果显示4组模型大鼠脊髓及DRG中甲基化酶DNMT1、DNMT3a、DNMT3b表达并无变化;去甲基化酶TET1于IN+S组术侧表达下降,但TET2、TET3的表达量并无改变;正常大鼠DRG和Spinal cord分别显微注射si TET1后术侧TET1表达下降的同时术侧机械痛阈、热痛阈、冷痛阈均下降;利用HSV-TET1分别显微注射IN+S组的术侧DRG和Spinal cord,观察发现可以逆转IN+S组增强的疼痛和缩短术后疼痛时长。3.4组大鼠于应激后,立即眼眶取血检测应激大鼠的血清糖皮质激素的含量,结果显示与未应激组相比,S组及IN+S组血清糖皮质激素的含量上升高达上千倍;S组及IN+S糖水偏爱减少;被迫游泳应激状态时间延长;于原代培养DRG神经元,给予糖皮质激素CORT后TET1表达下降;而糖皮质激素受体阻滞剂Ru486后TET1表达回升;腹腔注射糖皮质激素连续三天后延长术后切口疼痛,鞘内给予Ru486后疼痛时间缩短;针对TET1的启动子区设计4对引物,GR抗体pulldown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结果显示GR与TET1的启动子区直接结合,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luciferase)显示糖皮质激素受体GR负调控TET1的表达。4.4组大鼠DRG及脊髓的Western-blot,qPCR结果显示,MOR、KOR表达下降但Kv1.2表达不变;条件位置偏爱实验显示IN+S组MOR、KOR功能下降。Si-TET1转染原代培养DRG细胞后Western-blot,qPCR结果显示MOR、KOR表达下降但Kv1.2表达不变,DRG显微注射Si-TET1后MOR、KOR表达下降;HSV-TET1转染原代培养DRG细胞后Western-blot,qPCR结果显示MOR、KOR表达上调,,DRG显微注射IN+S组术侧DRG或脊髓HSV-TET1后缩短疼痛时长的同时翻转MOR、KOR表达下降的现象;针对MOR的启动子区设计6对引物,TET1抗体pulldown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结果显示TET1与MOR的启动子区直接结合,CHIP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显示TET1正调控MOR的表达,DNA-blot显示总甲基化水平不变,但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IN+S组较IN组术侧MOR启动子区甲基化增加。研究结论围手术期的应激造成糖皮质激素受体激活抑制TET1的表达,TET1通过影响KOR、MOR的启动子区5mc和5mhc的平衡导致KOR、MOR表达和功能,产生持续术后切口痛。因此TET1是参与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发展的重要和必要分子,研究TET1对更全面阐明表观遗传参与疼痛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为治疗CPSP开辟新的思路,可能是预防和治疗CPSP的潜在靶点。
其他文献
由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西北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病院、陕西省康复学会听力康复委员会及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联合举办的第十二期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中耳炎基础及临床研究诊治新进展”【项目编号:2013-07-01-127(国)】将于2013年9月20~25日在西安市举办。学习班由许珉教授主持,将聘请全国知名专家韩东一、迟放鲁、孔维佳、高志强等来学习班授课交流,采取专家讲课、
修回日期:2019-06-1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实证与对策研究”(17CKS046);天津市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联盟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罗红杰(1991—),男,河南周口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青年亚文化与意识形态研究,Email:707921218@qq.com;平章
<正> 实际问题中有许多有序样品,本文采用绝对值距离,提出一种在费歇损失函数值极小意义下的最优聚类法,它比常用的最短距离、最长矩离等方法简便得多,可利用它对许多量化测
闽西客家诞生礼俗同闽西客家其他民俗一样,具有悠远的渊源、厚实的土壤。它直接承继,并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千百年前中原的风俗习惯,是中原古风的活化石,因此使它显得古朴纯厚;
第一部分:兔VX2胃癌及胃溃疡模型的建立及CT综合评价目的建立兔VX2胃癌模型,利用CT探讨其影像表现特点,比较CT影像学表现与实验兔实际肿瘤生长及转移情况,为该模型的应用提供
目前,国外口腔科辅助人员包括不能进行口内操作的人员(口腔技工、口腔护士和口腔预防人员)和可以进行操作的人员(口腔治疗师和口腔卫生士)两类[1].而口腔卫生士是提供口腔保
通过对孟达国家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详细调查,按照我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方法,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这一区域的旅游资源与发展条件进行了科学评价和分析
目的探讨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有创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规范化管理的实施方法。方法查阅国内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文献及人工气道护理相关文献,以护理技术专业化为前提,
脓毒症,是临床上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在临床各科室尤其是呼吸科、ICU科中发病率很高。临床上导致败血症的细菌有很多种,以大肠埃希菌更为常见,且死亡率很高。脓毒症导致患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