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跳认知无线电网络的QoS路由策略研究

来源 :合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etl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无线通信的高速发展,可供分配的频谱资源越来越少,造成目前频谱资源的紧张,如何解决资源匮乏问题已是当务之急。动态频谱接入能使认知用户感知和智能的接入主用户未使用的频谱,从而达到提高频谱利用率的目的。认知无线电是实现动态频谱接入的关键技术,被认为是解决无线频谱资源匮乏的最佳方案,逐渐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  在多跳认知无线电网络中,网络拓扑结构和频谱信息的动态变化将导致频谱切换,从而对路由稳定性和认知用户的服务质量(QoS)造成影响。本文针对频谱切换概率和路由稳定性展开研究,结合频谱分配,目的在于找到一种稳定性好,路径时延小的QoS路由策略。  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介绍了认知无线电网络的组网方式、频谱共享模型及协议架构,并基于此分析多跳认知无线电网络中的拓扑结构、频谱的差异性与动态性等新特点,对频谱分配与频谱切换策略进行了研究。  (2)基于认知用户的QoS问题,对按需路由协议进行研究,并分析已有路由策略的优缺点,提出认知无线电网中采用频谱分配与路由选择联合设计的理由。  (3)分析多跳认知无线电网络中可用频谱空穴的持续时间、带宽等特性,研究了链路中发生的频谱切换概率对端到端多跳路径及认知用户QoS造成的影响。  (4)通过问题分析提出基于路由稳定性的QoS路由策略设计的原则。基于频谱切换概率和路由稳定性,本文提出了一种频谱分配与路由选择联合设计的QoS按需路由策略。该路由策略以降低路由改变概率、保障端到端路由稳定性为目标,提出了能更好反映出路径实际性能的路由度量标准,在选择路由的同时确定路径每一跳使用的频段,且详细描述了算法的各个步骤。在协议设计中,详细分析了控制消息的分组格式和路由的建立与维护过程。  (5)分析网络仿真软件NS2中移动节点的单信道结构模型仿真认知无线电环境的不足,通过扩展具有认知功能的多信道多接口模型搭建认知网络仿真平台;利用扩展后的NS2对本文提出的基于稳定性的端到端QoS路由策略进行仿真,在节点移动性、网络负载、信道快速变化条件下,验证本文所提出的路由策略的端到端延时、网络吞吐量和路由抖动性等QoS性能。
其他文献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据采集系统已成为信号与信息处理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速数据采集技术也应用到越来越多的领域。本文选取现代电子测量仪器中的数字示波器作
本论文来源于某水下目标定位系统,系统内现有定位浮标采用单水听器,作用距离较小。当需要对大海域覆盖时,只能使用多个浮标级联完成,无疑这将增加相应的布放回收难度,所以研究提高水声定位浮标作用距离具有实用价值。本文以此为切入点,研究论证了基于圆柱阵的波束形成算法提高定位浮标作用距离的可行性。分析探讨了几种典型波束形成算法的性能特点,然后在FPGA平台对算法进行了软件实现,完成了算法实现的性能评估与资源功
传统扩频所使用的伪码都是由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产生的,其复杂度低,保密性差。随着非线性理论的发展,混沌序列因其有着良好的类噪声和相关特性,无限长非周期,复杂度高,并且对
卫星通信技术凭借其覆盖面积大、通信距离远的优点,逐渐在各个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卫星通信需求和业务应用类型的逐渐增加,正在加剧频谱资源的紧张程度,然而,频
近年来,随着对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的深入开展,将分布式共识技术与卡尔曼滤波技术结合,提出各种性能优良的分布式滤波估计算法,以完成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对移
火灾是最常见的严重灾害之一,它直接危及人类生命财产的安全。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目前国内外的火灾自动探测和报警技术已日渐完善。但在浓烟滚滚的火灾现场,消防人员很难判
为了能在下一代无线蜂窝网络中提供高速的无线多媒体业务,正交频分多址被提议作为一种有效的多址接入方案。在OFDMA蜂窝网络中,由于子载波之间存在正交性,所以小区内的干扰几
将通信信息用纳秒级窄脉冲进行调制,可以形成传输信号。本文首先介绍了脉冲幅度调制(PAM)和脉冲位置调制(PPM)两种调制技术,并结合直序和跳时两种扩频技术对其系统误码率性能
土地覆盖分类是遥感图象一个重要的应用方向。遥感能够获得大范围的地表图象,为土地勘测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PolSAR图象因其具有全天时,全天候的优势,在土地覆盖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除了能够反映土地覆盖的分布,PolSAR图象还能够提供地物的散射特性,这是其它遥感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当前土地覆盖划分的非常细致,中低分辨率图象很难对这些细致的地物分类。而现在高分辨率PolSAR图象越来越多,可以达到1
高效可靠的应急通信系统是救援人员在应对大规模突发性自然或人为灾难时保障灾后救援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支撑条件之一。在“911”恐怖袭击、Katrina飓风、5.12汶川大地震、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