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早期病灶对侧头电针疗法干预脑出血患者血肿吸收和肢体运动障碍改善的情况,探讨病灶对侧头电针疗法治疗脑出血的疗效,为病灶对侧头电针疗法早期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将9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头电针病灶对侧组)、对照组A(头电针病灶侧组)和对照组B(基础治疗组),每组32例。对照组B采用以西医内科常规治疗、康复训练及电针患肢为主的基础治疗,对照组A为基础治疗加上头电针病灶侧疗法,试验组则加用头电针病灶对侧疗法。三组每日治疗1次,10天为一个疗程,每周治疗5天,共治疗2个疗程。采用测量CT出血量(血肿体积)、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徒手肌力测量(MMT)为观察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及第10、20次治疗后评价各组改善情况;以中医症状积分为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后比较疗效差异及中医症状改善疗效;记录三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以评价其安全性。结果:1.临床疗效:组内比较,治疗前后三组疗法对脑出血患者的疗效评分差异显著(P<0.01);组间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A总有效率相当,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均优于对照组B,均有差异(均P<0.05)。2.中医症状方面:组内比较,治疗后三组疗法均可降低中医症状积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A降低评分程度相当,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均优于对照组B,均有差异(均P<0.05)。3.血肿吸收方面:组内比较,各时间点两两比较三组血肿体积差异显著(P<0.01),且首次与再次复查血肿吸收速度差异显著(P<0.01);经组间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A减小血肿体积程度、促进血肿吸收速度相当,无统计学差异(P>0.05),均优于对照组B,均有差异(P<0.05),且随治疗次数增多血肿吸收速度增快。4.FMA评分方面:组内比较,各时间点两两比较三组患侧上、下肢FMA评分差异显著(P<0.01);经组间比较,治疗20次后试验组与对照组A提高患侧上下肢FMA评分相当,无统计学差异(P>0.05),均优于对照组B,均有差异(P<0.05)。5.徒手肌力评定方面:组内比较,各时间点两两比较三组患侧上、下肢体远近端肌力差异显著(P<0.01);经组间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A提高患侧肢体远近端肌力相当,无统计学差异(P>0.05),均优于对照组B,均有差异(P<0.05)。6.相关性分析:出血部位一致时,血肿吸收速度、吸收量与肢体运动障碍改善呈正相关,均有差异(P<0.05)。7.试验过程中共发生5例不良反应,其中试验组与对照组B各有2例,对照组A有1例,程度均较轻,余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三种疗法对于促进脑出血患者血肿吸收、肢体运动障碍改善均有疗效,其中头电针病灶对侧疗法与头电针病灶侧疗法的疗效相当,均优于基础治疗;且当出血部位一致时,血肿体积减小的越早越快,肢体运动障碍改善程度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