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龄对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影响

来源 :天津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sot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多种心脏疾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是影响全球约2300万患者的一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心衰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成人患病率约1-2%,而70岁以上老人患病率高达10%以上。这种慢性、发展性的疾病仍然是65岁以上成人住院的主要原因,并通过利用大量医疗资源而造成了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现今,由于人口老龄化,再加上医学技术的日益更新及飞速发展,再灌注疗法等先进治疗手段使大量急性心肌梗死在内的许多心血管相关疾病的患者得以存活,使老年人心衰的发病率日益升高。心衰是老年人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其猝死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5倍。心衰患者死亡率高,五年生存率不足50%。2016年ESC心衰指南,根据左室射血分数(LVEF)对心衰进行了重新分类,在射血分数减低心衰(HFrEF;LVEF<40%)和射血分数保留心衰(HFpEF;LVEF≥50%)基础上新增一个心衰类型即射血分数中间值心衰(HFmrEF;LVEF40%-49%)。此后,2017 ACC/AHA心衰管理指南、2018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均采用了相同的心衰分类诊断方法,确立HFmrEF为一种独立识别的心衰类型。由于这是一个新的亚型,故年龄与此亚型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目前文献鲜有报道,所以本文讨论了随着增龄,三种心衰亚型之间的关系。心衰已成为严重威胁老年人生存状况的疾病之一,本研究旨在观察增龄对心衰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影响,对日益增多的老年心衰患者优化生活质量,提供最佳治疗研究策略及依据具有一定意义。方法:数据来自于天津市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多中心队列研究(临床注册研究)。采用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天津市9所三级医院,2014年3月至2016年2月期间,以心衰为主要病因、NYHA心功能分级Ⅱ-Ⅳ级、完成2年终点事件随访且资料完整的患者共计1747例,按照年龄进行分层,非老年组(年龄<65岁)650例,普通老年组(年龄65-79岁)718例,高龄老年组(年龄≥80岁)379例。分析增龄对心衰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影响。结果:(1)增龄对心衰患者性别构成比的影响:对心衰患者按年龄分层后显示,随着增龄,男性占比逐渐下降,女性占比逐渐增加(非老年组、普通老年组和高龄老年组男性占比分别为74.9%、59.2%和55.1%,P<0.001)。(2)增龄对心衰类型分布的影响:随着增龄,HFrEF患者占比逐渐减少(非老年组、普通老年组和高龄老年组分别为49.2%、39.8%和34.6%,P<0.001);HFpEF患者占比逐渐增加(三组分别为23.2%、32.3%和37.7%,P<0.001);HFmrEF患者在非老年组、普通老年组和高龄老年组占比分别为27.5%、27.9%和27.7%,其占比不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P>0.05)。(3)不同年龄组心衰患者病因及合并症(共病)的比较:心衰患者发病率较高的病因及共病依次为:冠心病79.8%、高血压60.3%、心律失常50.8%、糖尿病32.0%、肺感染28.5%、脑血管疾病24.0%、肾功能不全20.9%。其中冠心病是导致心衰最常见的病因。随着增龄,冠心病、肺感染、脑血管疾病、肾功能不全在三个年龄组的患病率均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高龄老年组合并冠心病、肺感染、脑血管疾病、肾功能不全的比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心衰患者(均P<0.001);随着增龄,高龄老年组合并心律失常的比率高于非老年组患者,普通老年组合并心律失常的比率高于高龄老年组患者(均P<0.05)。随着增龄,三组心衰患者共病数逐渐增加,分别为非老年组3.1±1.4、普通老年组3.6±1.5和高龄老年组4.0±1.8(P<0.001)。(4)不同年龄组心衰患者药物使用情况比较:随着增龄,使用利尿剂及硝酸酯类药物在三组间的占比逐渐增加(P<0.05);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s)、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抗凝药在三组间的使用占比逐渐降低(P<0.05);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s)、醛固酮受体拮抗剂(MRAs)、钙通道阻滞剂(CCBs)在三组间的使用占比无明显变化,不随增龄而发生变化(P>0.05);应用能量代谢药在非老年组、普通老年组和高龄老年组占比分别为47.6%、37.2%和41.4%(P<0.001),其中非老年组应用能量代谢药物高于普通老年组患者(P<0.001);抗血小板药在非老年组、普通老年组和高龄老年组占比分别为74.5%、79.5%和72.8%(P<0.05),其中普通老年组应用抗血小板药物高于非老年组患者(P<0.001),高龄老年组应用抗血小板药物低于非老年组患者(P<0.001)。(5)增龄与心衰严重程度关系的比较:比较指标包括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及住院天数。随着增龄,NYHAⅡ级心衰患者在三组占比逐渐减低(三组分别为26.8%、16.7%和9.2%,P<0.001);NYHAⅣ级心衰患者在三组占比逐渐增加(三组分别为19.5%、27.7%和53.3%,P<0.001)。NYHAⅢ级心衰患者在三组占比分别为46.9%、53.1%、和37.2%(P<0.001),普通老年组心衰患者发生NYHAⅢ级心衰的比率均高于非老年组及高龄老年组心衰患者,非老年组心衰患者发生NYHAⅢ级心衰的比率高于高龄老年组心衰患者(均P<0.001)。非老年组、普通老年组及高龄老年组住院天数分别为10.38±15.5天、11.69±20.2天、14.65±24.8天(P<0.05),其中高龄老年组住院天数明显多于非老年组患者(P<0.001)。(6)增龄对预后的影响:对入组的全部心衰患者进行2年终点事件的随访,临床终点包括全因死亡、心衰再入院及复合终点(即全因死亡+心衰再入院)。非老年组、普通老年组、高龄老年组的全因死亡率、心衰再入院率及复合终点发生率均随增龄而逐渐升高(全因死亡率分别为19.1%、32.6%、44.1%;心衰再入院率分别为20.5%、27.7%、33.5%;复合终点发生率分别为32.8%、47.1%、63.1%;均P<0.001)。随着增龄,心衰患者全因死亡,心衰再入院,复合终点的风险亦明显增高,与非老年组相比较,普通老年组、高龄老年组的全因死亡风险比(HR)分别为1.81(95%CI 1.45-2.25)、1.67(95%CI 1.49-1.88);心衰再入院HR分别为1.41(95%CI 1.13-1.75)、1.34(95%CI 1.18-1.51);复合终点HR分别为1.54(95%CI 1.30-1.83)、1.53(95%CI 1.39-1.68)。结论:增龄对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存在明显的影响。(1)心衰患者随增龄呈现明显的性别差异:按年龄分层后显示,随着增龄,心衰患者中男性占比逐渐下降,女性占比逐渐增加。(2)增龄影响心衰类型构成比:随着增龄,HFrEF患者占比逐渐减少,HFpEF患者占比逐渐增加,HFmrEF患者占比不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3)随着增龄心衰患者共病数呈增加趋势:随着增龄,心衰患者中冠心病、肺感染、脑血管疾病、肾功能不全等疾病患病率呈现逐渐升高趋势,共病数逐渐增加,其中冠心病是导致心衰最常见的病因。(4)不同年龄组心衰患者药物治疗存在差异:随着增龄,心衰患者使用利尿剂及硝酸酯类药物比例逐渐增加,ACEIs、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及抗凝药物应用率逐渐降低,而ARBs、MRAs和CCBs在各年龄组心衰患者中应用无差异,不随增龄发生变化。(5)随着增龄心衰患者病情更严重、预后更差:随着增龄,心衰患者心功能更差,住院时间更长,2年全因死亡率、心衰再入院率及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及风险更高。
其他文献
于2011年3月、5月、8月和10月对大连沿海10个排污口及部分排污口的邻近水域分别采集水样, 对样本进行细菌总数3M试纸计数、2216E培养基和TCBS培养基培养并菌落计数, 对不同菌
民初女子参政运动的兴起是近代妇女解放思潮发展的必然结果。民初女子参政运动的失败,从大的国际环境看,与各国选举制度的局限以及英美等国女子参政运动的发展情况密切相关;从国
3种Al-Zn-Mg-Cu合金经过100℃或者120℃预时效24h,并在200℃分别回归一定时间后再时效,均显示出超过该合金预时效状态的强度,甚至高于相同温度单级时效的峰值强度,最高达到795MPa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建设工程中应用的深入开展,建设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及其信息化实施已经成为建设工程管理现代化的重要课题,而工程承包项目施工阶段的管理是建设工程全
报纸
缓存替换机制是内容中心网络的重要研究问题之一,考虑到缓存空间的有限性,合理地对缓存内容进行置换,成为影响网络整体性能的关键因素。因此,设计了一种基于内容价值的缓存替
2007年12月和2008年7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和清华大学分别收藏了两批流失海外的秦简和战国简,各二千余枚,这是近年来战国和秦新资料的重要发现,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其中,清华
目前,中国是世界纺织品服装第一生产大国,也是全球纺织品服装出口大国。2004年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额突破千亿美元大关,纺织品服装出口已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出口额始终占
进入21世纪以来,能源安全与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实现交通领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国进一步加快推动节能汽车的发展,最近这几年,全球电动汽
在自制的实验装置上,采用多步升温分解法对不同体系(水溶液、石英砂、海洋沉积物)中甲烷水合物P-T稳定条件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不同离子、浓度及沉积物粒径对水合物P-T稳定条件
本试验于2003年7月-2004年5月进行了四个航次的调查,对渤海湾天津海域的表层海水样品进行了总菌数、活菌数以及异养菌数等细菌学指标的检测。结果表明,与国内其他海区相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