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旋藻形态建成相关蛋白(SMR1)的分子特征及抗体制备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871655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进行了如下研究: 一、SMR1的分离与纯化 通过对3株节旋藻原螺旋形藻丝、由螺旋形变直的藻丝,以及直线形回变成螺旋形的藻丝所作的蛋白质SDS-PAGE分析表明,螺旋形与直线形藻丝间至少存有5个差异蛋白,分别位于53.1, 52.0, 31.8, 21.9和20.31cDa处。以饨项节旋藻SP-S为材料,对其中差异较明显、位于21.9 ,cDa处的蛋白(SMR1)进行分离与纯化,主要步骤、技术参数与结果如下:(1)采用冻融法破碎节旋藻细胞,SMR1提取液的最佳pH为6.8; (2)硫酸铵分级沉降可有效去除杂蛋白,SMR1主要在硫酸铵饱和度为40-50%的级分中;(3)用Tris-HCl 缓冲液溶解硫酸铵沉降级分并依次经SephacrylS-200凝胶过滤层析, Q-Sepharose FF强阴离子交换层析后,制得了电泳纯的SMRI ,提取率约为祖提液总蛋白的0.065 % 。 二、SMR1的分子特征 纯化后SMR1的双向电泳分析显示,其纯度大于90%,等电点(PI)为4.93:色谱分析结果表明,SMR1的二级结构中。α-螺旋、β-折叠和无规卷曲的组成依次为31% 、12%和57%.同时,ES1-MS鉴定结果显示SMR1中有5条肽段、共53个氨基酸的序列与藻蓝蛋白连接多肽CpcI的高度一致,且分布于CpcI第3。一101位氨基酸残基内;N一端测序结果显示SMRI的N1一端序列与Cpcl的第30--44位氨基酸序列完全一致;MALDI-T0F MS测得SMR1的精确分子量为16712 Da.由上述结果推测SMR1很可能是一种由Cpcl基因表达并经修饰后形成、氨基酸序列与Cpcl中第30-171位一致的同源蛋白。考虑到不同藻株间 Cpcl基因的差异,应用PCR等技术从SP-S中克隆出cpcHID的操纵子并进行测序,进而根据SP-S中SMR1白勺核苷酸序列推导得其氨基酸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根据SMR1氨基酸序列预测出来的分子量、等电点、二级结构等理论值与测得的实验值非常吻合,并可能由7个α-螺旋形成结构域,在节旋藻形态建成中行使其生物学功能。 三、SMR1的原核表达及抗体制备 由于从节旋藻中提取并分离纯化SMR1的得率低,难以满足抗体制备等实际需要。本研究应用转基因原核表达策略,通过对目的蛋白诱导温度与时间等表达条件优化,并应用镍亲和层析等分离技术获得了足量、电泳纯的SMR1产物。其中,所构建的表达质粒中目的蛋白诱导表达的适宜温度为摄氏25-30度 、时间为6-12小时。 同时,进一步以原核表达所获得的SMR1为抗原,通过免疫黑眼纯种新西兰兔制备抗体。共进行了4次免疫,每次免疫的蛋白量依次为1、0.5, 0.5和0.5mg。最后一次免疫结束两周后,颈动脉放血并收集血清。通过间接ELISA和Westcrn blot对所制抗体的特异性和效价等分析表明,效价高达1: 51200且均能与原核表达的SMR1,以及节旋藻中的SMR1发生免疫反应。这说明所制备SMR1抗体的效价高、特异性好,从而为进一步利用免疫共沉淀、蛋白质互作、蛋白质芯片等技术深入研究并揭示SMR1对节旋藻形态建成的生物功能与调控网络等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摘要: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目标是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良教学效果,由传统模式向信息化模式过渡。在学科整合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教学,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丰富他们思维想象,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把握和运用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多媒体教学给了教师施展才能的无限空间,在神奇的电脑帮助下,教师可以任意创作、自由发挥,可谓“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
视频目标检测是智能视频监控的基础。目前视频目标检测的一个研究重点是如何在有多种干扰的复杂场景中进行快速和准确的目标检测。针对这个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高斯模
计划于2017年前后发射的嫦娥五号,其预定任务是实施月壤无人自动取样并返回。确定的有效取样方式是使用空心外螺旋钻冲击回转钻进取样。但是目前螺旋钻钻进机理研究并不成熟,比
血凝分析仪是临床检验医学中用来对止血与血栓项目检测的必备仪器。现代止血与血栓项目检查的临床应用范围日益拓展,除了对各种出血性疾病的检测和确诊外,还用于对各种抗凝治
RFID技术是一项复杂的多学科融合的新兴应用技术,不仅涵盖了微波技术与电磁学理论,而且还涉及通信原理及半导体集成电路技术。目前RFID技术己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研究开发RF
学位
本文调查了噬藻体PP在不同营养水平的淡水水体中的时空分布,分析了其动态变化过程与若干环境因子的关系,并通过数学模型探讨了噬藻体PP效价日变化的动力学机制。 噬藻体PP在
基于环境监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由分布在监测现场的众多无线传感器节点自组网形成,检测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大气压、风向、风速、降雨量和水位等信息,通过无线多跳的形式,最
双星时差频差定位系统是一种利用2个星载平台、采用时差频差联合定位体制的电子侦察系统。它充分利用了时差定位和频差定位各自的优势,可作为现有多星侦察体制的有益补充,是十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