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胶集料混凝土的高温与碳化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dy_02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橡胶集料混凝土(简称CRC)作为一种新型混凝土材料,具有低弹性模量、大变形、高阻尼、能量耗散多及良好的抗裂性等特点,是混凝土材料发展的热点方向之一。本文以C40为基准混凝土,采用40目橡胶粉,分别以10%、20%和40%按等体积替代细集料(砂),配置CRC。针对目前对CRC耐久性研究较少的情况,本文在研究CRC物理、力学性能的基础上,分别采用电炉升温和实验室快速碳化法,对CRC的高温和碳化性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试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由CRC的物理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其坍落度和密度随胶粉掺量增加而降低,但胶粉能一定程度上改善混凝土的保水性。由CRC的力学性能试验表明,其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和抗折强度随胶粉掺量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但其韧性、抗裂性能和变形性能随掺量的增大而显著提高。(2)由CRC的高温性能试验结果可知,CRC在高温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爆裂现象,发生爆裂的温度区间集中在300℃~420℃间。胶粉掺量越大,CRC爆裂可能性越大,爆裂程度程度越严重。CRC经高温后的质量损失、抗压强度损失都随过火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遭受同一高温温度后,胶粉掺量越大的CRC质量损失、抗压强度损失越大。(3)本文提出的红外热像平均温升和混凝土过火温度、抗压强度比值的回归方程,可估算CRC高温后的损伤程度和抗压强度损失大小。本文按超声回弹综合法得出的各不同胶粉掺量CRC的测强曲线,能相对可靠地判定CRC高温后的残余抗压强度,可为火灾后CRC结构的修复加固提供一定的依据。(4) CRC的碳化深度,由试验结果可见,其早期碳化深度比普通混凝土大,且胶粉掺量越大,早期碳化深度增长越快。20%、40%掺量的CRC后期碳化深度比普通混凝土略大或大致相当,10%掺量的CRC后期碳化深度比普通混凝土明显小。胶粉掺量为10%时,有利于提高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5)本文根据碳化深度试验结果建立的CRC碳化深度模型,综合考虑了碳化时间和胶粉掺量的影响,与试验值吻合较好。(6) CRC的碳化后各项力学性能,由试验结果发现,随着碳化时间的增加,普通混凝土和CRC的抗压强度和劈拉强度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大;除40%掺量的CRC外,各混凝土的抗折强度都随碳化时间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胶粉对混凝土碳化后的抗压强度增长影响不大,但若掺量较大,则能较明显影响混凝土的劈拉强度和抗折强度。CRC的韧性、抗裂性能和变形性能,随碳化龄期和碳化深度的增长而下降,随胶粉掺量的增加而变大。综上,本文对目前国内外研究较少的CRC的抗高温和抗碳化性能作出了初步评价,可为CRC的耐久性研究提供参考,但胶粉对CRC高温爆裂性能和抗碳化能力的影响机理尚需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文章选取2000-2010年我国有关区域金融发展方面的数据,计算出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地区的金融相关比率FIR和金融市场化相关比率RFMR,分析了我国各区域间金融发展状况和金融
绿色化学是近年来人们倡导的有机合成反应目标之一,特别是无溶剂条件下的有机合成。由于其稳定性、低成本、环境友好和易于应用的特点,聚乙二醇作为相转移催化剂已广泛的应用
上海机制国货工厂联合会,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活跃于上海的国货团体。与以往的行业协会相比,它突破了行业的界限,是一个能够代表机制工厂集体意愿的组织,有其研究的特殊性。在
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三个方面分析了英语报刊阅读课程教学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表现为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内容不实用、教学策略不灵活,教师教学仍采用传统精读的教
<正>目前,语文已经进入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阶段,语文的多媒体教学改革成为新课改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多媒体技术以其特有的科学性和形象性,融入了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技术
建立和完善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是保障公民环境知情权、实现公民环境参与权和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举措。以立法的方式促进政府环境信息公开是多数国家在信息化、现代化过程中
高速公路预警是提高高速公路行车安全的重要措施,驾驶行为识别作为高速公路预警系统的关键技术目前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随着GPS等定位技术的发展,利用GPS定位数据实
软轴套管被广泛应用在车辆、工程机械、工程机械等方面,但是传统的制造软轴套管的方法存在生产效率低下,橡胶管对由金属制成的双丝管防护能力不足等问题。为了解决双丝管的抗
民以食为天,民食安全关系国计民生,是古今中外都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当代中国是一个有13亿人的人口大国,其民食安全状况在整个世界粮食安全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校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就业难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在此背景下,研究和探讨高校就业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