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缺陷诱发镁合金微弧氧化膜层失效的机制研究

来源 :北京化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SHENGWU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腐蚀控制工程中,金属的防护涂层常常会因其中微缺陷的存在而造成整个防护体系耐蚀性的削弱,为结构件或装备的正常服役带来安全隐患。微弧氧化技术被誉为最有前景的镁合金表面处理技术之一,在汽车制造、生物医疗、航空航天等领域有着极大的应用潜力。然而,微缺陷诱发微弧氧化膜层提前失效的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其进一步工程应用的重要因素。因此,开展镁合金微弧氧化膜中微缺陷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利于为微弧氧化镁合金材料的质量优化提供技术支撑,而且有利于深入认识防护涂层中微缺陷诱发材料提前失效问题的本质,进而推动相关金属腐蚀控制工程技术水平的提升。本文针对微缺陷诱发镁合金微弧氧化膜加速失效的问题,从四个方面出发开展研究工作:首先,深入考察微缺陷的3D微结构、分布特征及其与膜层性质间的关系,以揭示膜层失效的起因;其次,研究膜层性质在腐蚀浸泡过程中的演化,以揭示腐蚀介质在微弧氧化膜中的传递行为及膜层失效的内在机制;然后,考察膜层在失效过程中的电化学演化特征,提出适用于微弧氧化镁合金体系的耐蚀性定量评价指标;最后,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微缺陷利用的封闭处理技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利用X射线三维成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测试技术,表征研究了微缺陷的结构特征及分布规律,建立了膜层性质特征与微缺陷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膜层中微裂纹长度大多介于1.0-7.0μm之间,微孔的等效直径大多介于0.5-16.0μm之间,等效直径低于7.0μm的微孔占微孔总数的93.2%。膜层孔隙率自膜层/基材界面处沿厚度方向逐渐增大,据此可将膜层结构分为两层:致密内层与疏松外层。基于微孔的形状、尺寸、分布位置等定量信息,可将微孔划分为近球状孔、近柱状小孔、近柱状大孔三类。微缺陷的分布与膜层物理结构、化学结构的非均匀性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膜层的非均匀特征也直接导致了Volta电势的非均匀性。基于在腐蚀浸泡过程中,膜层质量、结构特征及元素分布的阶段性演化行为,对腐蚀介质在镁合金微弧氧化膜中的传递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腐蚀介质的传递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以毛细作用为主要过程的介质吸入阶段;以膜层溶解及介质缓慢渗透过程为主的介质输送阶段;以裸露基材腐蚀反应为主的基材腐蚀阶段。在介质传递过程中,Cl-对膜层失效起着关键的促进作用。通过对膜层物理结构、化学结构演化特征的深入考察及对其失效行为的数值模拟,揭示了微缺陷诱发镁合金微弧氧化膜失效的内在机制:微孔为腐蚀介质的传递提供了关键的“通道”作用;膜层的化学溶解及溶解产物Mg(OH)2产生的内应力共同促使了微缺陷的体积扩张与新缺陷的生成;各类微孔因其不同的形状、体积、分布位置,也将对膜层失效产生不同影响,近柱状大孔在膜层失效中扮演主要角色;最终,贯穿型缺陷在膜层中形成,标志着膜层的失效及基材腐蚀的发生。利用微区及宏观电化学测试技术,研究了镁合金微弧氧化膜失效过程中的电化学演化特征及电化学动力学行为,构建了电化学特征与腐蚀介质传递、膜层性质演化的对应关系。基于阻抗谱对膜层失效的响应特征,提出了极限低频电阻(low-frequency resistance,7))及涂层阻抗参数(coating impedance index,CI)两项定量评价指标,并将其用于不同微弧氧化膜耐蚀性及失效程度的评价中。评价结果表明,膜层的耐蚀性主要受膜层致密度及厚度影响。通过缓蚀剂筛选及复配,得到了一种适用于ZM6镁合金体系的缓蚀剂配方,该缓蚀剂为阳极型缓蚀剂,缓蚀率可达到97%以上。基于传统的硅烷化处理方法,对封闭工艺进行了优化,并利用微缺陷作为“微容器”进行缓蚀剂的装载,建立了一种基于微缺陷利用的封闭处理方法。进一步的表征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封闭膜层服役寿命是未封闭膜层的3.5倍,且在膜层失效发生后,缓蚀剂的有效释放赋予了膜层体系“自修复”性能。
其他文献
随着人口的激增、经济的发展以及环境的恶化,淡水资源短缺问题也逐渐严重。因此,对于人类发展来说,可持续的淡水资源供应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地球海水储量巨大,对海水/苦咸水脱盐被认为是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有效方法。电容去离子技术(Capacitive Deionization,CDI)作为一种新型脱盐技术,因其低能耗、易操作、无二次污染等优势而受到广泛关注。CDI电极材料作为CDI技术的核心,影响着CDI
学位
在跨时空-多相流的典型化工复杂系统中,工业实践通常表现为“宏观可解决而微观认识不清”,纳微尺度的传递/反应规律往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计算科学与仪器科学创新成果的推动下,化学工程已迎来从宏观的反应器-单元(液滴/气泡/颗粒)水平向微观的分子-原子水平深入发展的历史机遇。随着研究尺寸的不断减小,表界面作用的贡献占比越来越高,因此在纳微尺度的传递/反应规律的研究中界面相关的问题显得尤为关键。有鉴于此
学位
能源短缺以及大量使用化石能源带来的巨量碳排放是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道路上面临的两项关键问题。燃料电池和二氧化碳电转化等是应对这些问题的可行手段,前者是从能源消耗处有效缓解化石能源危机,后者是从环境排放处实现全球碳平衡。而氧气还原反应(ORR)与电化学二氧化碳还原反应(CO2RR)是这两种转化技术分别涉及的核心半反应。目前ORR仍旧依赖于Pt基材料,但是由于贵金属Pt的稀有性和贵重性严重阻碍了燃料电池
学位
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是实现化工生产的基本保证,为平衡化工产业以及化石燃料的燃烧所带来的严重污染问题,提出环境污染控制化学与工业学科方向。清洁能源的研发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是平衡化工生产以及生活需求与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对清洁能源转换装置中电催化剂的研发是化学工程与技术中环境污染控制化学与工业方向的分支。清洁能源转换装置的开发源于太阳能、水能和风能等受不可控的自然因素限制,这对此类清洁
学位
二氧化硫(SO2)是公认的大气污染物之一,会引发人类呼吸系统等疾病,也是造成酸雨,雾霾等重大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控制SO2的排放,各种脱硫工艺技术已经被广泛研究和应用,然而,目前广泛采用的脱硫工艺存在废弃物处理或吸收剂挥发等问题,在实现SO2脱除的同时容易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且绝大多数工业化应用的脱硫技术无法实现硫资源的回收利用。随着环境标准的逐渐提高,SO2的限排指标也日益严格,发展绿色高
学位
【目的】松材线虫在我国主要以松墨天牛和云杉花墨天牛为传播媒介,感染林木后常导致森林毁灭性破坏。预测松材线虫病入侵风险不仅对森林保护与质量提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还关乎我国生态安全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方法】本文基于川西理县24个云杉花墨天牛和55个枯死松树(云杉花墨天牛羽化前载体)地理分布点以及20个生物与非生物因子数据,利用GIS分析工具和最大熵模型(MaxEnt)对该县云杉花墨天牛适生区和枯死松
期刊
氮氧化物(NOx)的控制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氢气选择性催化还原(H2-SCR)具有低温活性好、产物清洁无污染等诸多优势,应用价值巨大,发展前景广阔。Pt基和Pd基催化剂在H2-SCR反应中均有良好的活性。论文首先对Pt基催化剂进行研究,在Pt/TiO2上掺杂贵金属Ir,制备了Pt-Ir/TiO2双金属催化剂,研究了Ir对Pt/TiO2的促进机制。为了与Pt基催化剂进行比较,继而研究了Pd基催化剂在H
学位
随着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资源的日益短缺以及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和温室效应,发展可再生绿色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等势在必行。而可再生能源面临着间歇性和不稳定性的缺点,其有效利用离不开高效储能装置系统的发展。在诸多储能体系中,锂离子电池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储能装置。但锂储量有限且价格高昂,我国锂资源较为匮乏,限制了其在大规模储能方面的进一步应用。同时,随着人们对高倍率电池需求的倍增,
学位
近年来,伴随着化石燃料的逐渐枯竭和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日益尖锐,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目光投注在新能源的发展上。氢能因具有原料广泛,热值大、产物清洁等多种优点而备受青睐。高效、低成本的制氢方法是实现氢能的大规模利用关键。电解水制氢有着环保安全的特点,是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氢的重要途径。但是,传统的电解水制氢存在阳极电位较高、副产物氧气市场价值较低等问题,造成制氢过程的高成本,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将电解水制氢
学位
发展高效催化剂是针对化石能源消耗与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的有效举措。研究发现,从纳米尺度到亚纳米尺度到单原子尺度,不断降低催化剂的粒径尺寸对于目标反应会展现出不同的催化行为,有可能实现催化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的不断升高。单原子催化剂是一类特殊的负载型催化剂,其不仅能够最大化金属原子的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地暴露出催化位点,而且独特的配位环境使其展现出独特的电子结构性质和金属载体之间的强相互作用。这些特异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