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业经营——中国银行业经营体制的发展方向

来源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GKD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金融业经营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英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先后放弃了金融业实施已久的分业经营体制,转而实行混业经营体制,从而打破了世界金融业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平行发展的状态,世界金融业重归于混合状态。而中国在1995年正式确立了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政策框架,根据中国加入WTO所作承诺,到2007年将向国外全面开放金融市场,中国的金融业经营体制呈现出与中国日益融入全球经济的走向相背离的迹象。透视中国银行业经营体制与世界金融业发展主流趋反的现状,论证中国银行业经营体制在中长期内的发展方向是本文的主题。本文首先依据现代企业理论和金融中介理论阐述了银行存在的经济学原理,分析了世界银行业向混业经营体制变迁的主要动因,以做为本文的理论铺垫。然后对世界银行业向混业经营经营回归的趋势作了一个概述,对银行业分业与混业经营的理论纷争做了一个评述,并对美国、英国和日本的金融体制在20世纪的变迁以及德国一贯的混业经营体制作为案例进行了阐述与分析。尔后在分析了中国银行业经营体制的历史变迁后,提出混业经营是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方向,分业经营是当前的合理选择,阐述了中国银行业经营体制改革的主要制约因素,并提出了突破这些制约因素的对策。最后,阐述了中国银行业走向混业经营的路径设计和混业模式选择。本文认为,从理论的角度来看,分业与混业经营各有优劣,并不能得出孰优孰劣的定论,银行业经营体制的变迁体现的是对安全与效率的不同偏重;混业经营体制既是中国金融业谋求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适应外部环境的必然选择:中国银行业要实现混业经营务必突破宏观与微观两方面的诸多制约因素;“渐近式”的改革路径和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是中国银行业走向混业经营的理性选择。
其他文献
本文共分七个章节.第一章是绪论,构建论文写作的框架.第二章简要回顾跨国企业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并论证制度的渐进放松是促使跨国企业大量进入的动因.第三章着重对跨国企业和
本文主要考察中国FDI的技术外溢效应,并通过计量方法予以度量。首先,分析了外资对中国经济的贡献和存在的问题。指出内资之所以不能替代外资的原因就在于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
针对柔性系统中信号检测和传输难题,在仿生纳米褶皱结构工艺的基础上提出了柔性金属纳米褶皱结构制备工艺方法,并通过自主研发的高精度测试系统测试表征了制备的柔性金属纳米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和健康。近年来,在毛主席的革命卫生路线指引下,我省卫生医务人员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开门办科研,在防治研
巴塞尔银行业监管委员会于2010年11月通过了加强银行业资本要求和流动性监管标准的改革法案—“巴塞尔协议Ⅲ”。之后,中国银监会推出中国版“巴塞尔Ⅲ”—《商业银行资本管理
期刊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城市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开始兴起社区建设。社区建设的核心问题是社区组织的创新,建立一个能够适应社区不断变化的环境的组织体系,开展
资本外逃对发展中国家国内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国际清偿能力以及宏观经济的稳定性构成严重威胁。  根据世界银行的划分,全球主要资本外逃地区分别是东亚、拉美和撒哈拉沙漠以
第一章,中国企业管理的现状.中国企业管理的总体水平大致与发达国家20世纪中期的企业管理水平相当.美国从19世纪中期就开始进行一场深刻的企业管理革命,逐步实现由传统企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