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与道德的边界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s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历来是法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为了真切展示中国社会转型期法治进程中,当法律遭遇道德时存在的问题,笔者以2001年发生在四川泸州的遗赠案即所谓的“二奶继承案”为例来进行探讨。 目前,学者们大多只是从民法角度讨论该遗赠行为是否有效,尽管也有学者在“道德与法”的冲突基础上评价过此案,但理论深度略显不足。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遗赠案件,但因为原告“第三者”的道德身份,引起了社会各界关注,并最终导致其败诉。该案反映了在社会转型期内人们对性、婚姻以及对财产的复杂态度,凸显了中国当前法治下法的确定性与社会妥当性之间的张力问题。反映在该案中以道德评判取代法律评判、以情代法等与现代法治理念相悖的做法,歧视“第三者”及其合法权益保护,表现出的是司法的退步和法治的悲哀。那么,在法律与道德二者不同的价值冲突中,法官究竟该如何取舍?法官该不该将自己和大众的道德情感判断引入判决?法域和道德域的界限在哪里?法治的内在道德性究竟是什么?笔者在本文中试着从法理角度,结合法律与道德的相关理论进行详细解读。 本文对该案的分析立基于法律与道德二者的关系之上进行,笔者对于法院对一些程序问题和实体问题的处理持否定态度,认为法的要义在于给予每个人以平等的保护,不因其品行和声誉而有所区别,法律应当是理性的,必须与道德保持一定距离。在案中,原告诉求法院审理的是,遗嘱是否合法有效,能否依据经公证的遗嘱取得财产。本文认为遗赠与同居行为是两个独立的行为,而法院对遗赠行为效力的判断与遗赠人与原告的同居行为性质的判断掺杂在一起进行道德判断,显然不妥。法律就是法律,它不能因为一个人“不道德”就剥夺他对自己财产的处分权,即使他将财产处分给另一个不道德的人,以道德的理由否定二奶的正当权利,并不会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准。 本文主体由以下四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当法律遭遇道德。介绍遗赠案的基本事实和争议焦点,该案首次以《民法通则》中的“社会公德”为主要判案依据。笔者对学者们从民法角度的评析给予了简要评价,认为法官不应当以“第三者”这样的道德理由来推翻具有法律依据的遗赠行为。
其他文献
人格是罗马法对自然人身份的确定,权利能力是德国法对团体身份的确定,民事主体没有身份性,其意义在于控制和归属。这三个概念都是一种法律技术工具。我国民法理论及立法应当
<正>一次面试,剑桥导师出了这样一道题:"What is risk(什么叫风险)?"许多考生被难倒了。有一个考生答案是:"This is risk(这就是风险)。"后来,这个考生被录取了。在牛津、剑
文章概括了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现状,分析了影响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因素,提出了提高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
本文深入系统地探讨了法治政府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共分为三部分,约三万四千字。 一、法治政府的内涵 本部分对法治、法治政府的含义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尝试运用历史的和
关于中国的大部门体制改革,目前存在一些谜思,如认为大部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减少政府机构数量;大部门制可以根本消除部门间职能交叉问题;大部制应该将所有存在交叉的职能和
课程知识的社会建构研究在于考察课程知识的社会特性及其缔构和生成过程。本文以社会认知知识社会学研究作为分析起点,以“课程知识与社会基质的关系”为讨论核心,厘定影响课
<正> 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是非常重视对宪法和法律实施的监督的,对宪法监督问题早就有了原则规定。但是,由于专门化的监督机构及与之配套的法律制度迟迟未能建立起来,一些违反
特许人和被许人之间就被许人的侵权或违约行为如何进行责任分担的问题,直接影响特许经营的发展。由于特许人与被许人是分别独立但又存在严密控制关系的商事主体,其责任分担与
论文立足工作实际,探索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按以下逻辑顺序从五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思想政治教育概述。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这个
检察建议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重要方式,在拓宽监督渠道、创新监督方法、增强监督效果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但同时也存在着定位不清、功能不明、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