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食管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中国发病率占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四位。全球每年新发食管癌约48万,死于食管癌约30万人(中国占半数以上)。80%以上的发病和死亡来源于发展中国家。且随年龄增加,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增加。在组织学上分为鳞癌和腺癌,鳞癌占90%,欧洲国家及美国等腺癌发病率明显上升。目前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生物和基因治疗,免疫治疗,内镜下微创手术,中草药治疗,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等的综合治疗。但应根据患者病变部位、病期、自身状况等不同因素,选取最佳治疗方案。总体上讲预后较差。且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因此对于其早期诊断及有效治疗尤为重要。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是IL-1细胞因子家族成员,因为可诱导产生干扰素-γ,曾被称为IFN-γ诱导因子,在Th1型免疫应答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是由巨噬细胞样细胞产生,如肝中的Kuffer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等。其结构上与IL-1相似,生物学功能与IL-12相似。IL-18是介导细胞免疫应答和固有免疫应答的一个重要的细胞因子,能够强烈诱导IFN-γ,可以将吞噬细胞、NK细胞介导的非特异性免疫与Tc及Th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结合起来,并能促进NK细胞和T细胞增殖,增强FasL及穿孔素介导的细胞毒作用,从而在抗肿瘤、增强免疫及抗感染等方面意义重大。目前被认为是极具有潜能的抗肿瘤的免疫细胞因子。IL-18在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血清中表达的结果已在研究中报道,结果显示食管癌患者血清中IL-18呈高表达,且随肿瘤分期的升高而增加。但目前对于IL-18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表达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基于这种背景,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食管癌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8的表达情况,以探讨IL-18在食管癌发生发展中变化的机制及其相关性。本实验观察食管鳞状细胞癌中IL-18的表达,探讨IL-18与食管鳞癌的关系,以求为食管癌的发病机制及基因治疗确定理论基础。材料和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3年12月于泰安市中心医院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40例,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在39-76岁间,平均年龄58.9岁,所有患者术前均未接受放疗、化疗,术后经病理证实且资料完整的食管癌标本及癌旁正常食管组织(距肿瘤切缘5cm以上),由专职病理科医师制作切块。标本离体后,立即放于10%福尔马林固定,用于制作石蜡切片,行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选取泰安市中心医院同期健康体检人员20名,排除发热、感染、高血压、糖尿病及其他代谢性疾病,行胃镜检查,并于胃镜下取活组织检查。由专职的病理科医师HE染色证实为正常食管鳞状上皮。制作石蜡切片,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结果食管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及正常食管粘膜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而癌旁正常组织和正常食管粘膜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化、中分化及低分化各分化程度之间的IL-18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IL-18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与病理分期、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密切相关,各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年龄、性别、肿瘤部位、病变长度无关,各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IL-18的表达较癌旁正常组织及正常食管粘膜上皮表达低,可能与肿瘤局部免疫失调有关。2、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IL-18的表达与病理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及浸润深度密切相关,病理分期越晚、分化程度越低、淋巴结转移及浸润程度越深,则IL-18的表达越少。而与患者性别、年龄、病变长度及肿瘤部位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