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火是森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因子,其直接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生物化学循环,并间接影响生物的多样性、森林水文循环等。森林火灾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制约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伴随着人类生产经营活动的加剧,林火的蔓延速度、过火面积以及火灾的强度都在持续增长。研究发现,这主要是由于持续的增温,降水的不均匀分布,冬季积雪在春季的过早融化,森林防火期的延长等多因素造成。森林火灾的动态变化主要受区域气候和大尺度环流变化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不仅存在于时间尺度上,还存在于空间尺度上。相关研究还发现,森林火灾与大尺度气候环流具有遥相关关系,例如厄尔尼诺,太平洋年代际涛动,大西洋年代际涛动等。这些大尺度气候通过影响区域的干湿状况,进而影响森林的可燃物含水率和森林火灾的发生。本研究定年207个火疤木,火疤圆盘取自大兴安岭地区,其中4个样点是单点取样,2个样点是区域取样。最长的火灾年表是1693-2007年,各样点的火灾频率在1947年前均较高,但此后,火灾数量以及火灾频率都有明显的下降。本研究共确定31个区域大火(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地点同时发生火灾时,定义为1次区域大火),有效火灾年表为1774至1987年。其中1947年前,大兴安岭地区火灾平均每7年发生一次,但建国后仅发生3次区域大火:1947年、1974年、1987年。该区域火灾多发生在春季。同时,该地区大火与当地干旱指数显著负相关,并且与大尺度气候具有明显关系,火灾一般发生于厄尔尼诺年、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正相位、北大西洋年代际震荡(NAO)负相位。卡方检验的结果也表明,这几个相位组合时,发生火灾的实际值明显高于期望值。本研究采用时间跨度为1957-2009年的气象站季节性数据,分析大尺度气候与局地气候的关系。结果表明,前一年冬季的太平洋年代际涛动指数与大兴安岭地区的温度异常值存在显著正相关(0.28;p<0.05);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指数与当年大兴安岭地区春季温度异常值显著负相关(-0.41;p<0.01),与降水异常值显著正相关(0.39;p<0.01)。同时,本研究通过旋转主成分分析,发现16个特征根大于1的向量,共解释4-10月干旱频率空间变异的84.3%;选点范围是中国东部85个帕默尔干旱指数点,其中PC1解释了23%,PC2解释了 12%,PC3解释了 11%。PCI scores与4-10月的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指数的相关性达到了显著水平(-0.33,p<0.01);PCⅠ scores与4-10月的厄尔尼诺指数的相关性达到了显著水平(0.26,p<0.05);PC3 scores与4-10月的太平洋年代际振荡指数的相关性达到了显著水平(0.31,p<0.01)。研究未发现PC2 scores与任何大尺度气候的关系。同时,主成分分析载量的空间相关地图与大尺度指数的影响的空间地图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本研究还试着探讨大兴安岭地区与美国宰恩国家公园林火历史的差别,并首次构建了中国火灾数据库,发现火灾的驱动机制仍为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