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流溪河河岸带土地利用格局及其分异研究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bu_jam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广州市流溪河流域2004年1:2000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数据为基础数据,基于GIS技术,应用区域分异理论和格局——过程理论,对流域、河岸、河段三种空间尺度的土地利用格局分析比较,并对河岸带土地利用格局的区域分异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论如下: (一)在流域尺度上,河岸带表现出自然景观减少、人工景观增多和斑块破碎、类型多样的生态系统交错带的格局特点。河岸带以林地、园地为主,分别占河岸带总面积的31.45%和26.62%,相比于流域,河岸带自然景观相对减少,而人文景观相对比重增大。在景观格局指数上,两种尺度的斑块面积、周长分布呈对数正态分布,而河岸带斑块密度相对较大,多样性指数高,优势度低,分维数高,聚集度指数低,景观破碎。 (二)河岸带区域分异表现为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组合、景观格局指数在沿流溪河方向的梯度变化。在土地利用类型组合上,上游段主要以林地、园地和水田为主,中游段以园地、农村居民点和水田为主,下游地区菜地、农村居民点和园地占有优势的梯度变化。在景观格局指数上,各河段景观格局指数在上-中-下游上显示出递增或递减的趋势,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景观格局指数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 (三)自然条件组合构成了河岸带土地利用基本格局,人类活动与土地利用类型的自身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这种空间格局。地形因子和流域区位构成了区域土地利用基本格局,经济效益、人口、城镇影响力、交通区位主要影响了菜地、园地和居民点等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增加了区域土地利用的多样性、破碎程度和聚集程度。而生态规划措施和坡度对林地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降低了区域土地利用的多样性和破碎程度。
其他文献
地质旅游资源是具有旅游价值、能为旅游开发所利用的各种地质遗迹资源,是漫长的地球演化历史过程中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但在目前的开发过程中,不少地质遗迹资源存在着过度开发
本文运用行为地理学的相关理论研究了安徽省农民工的购物消费行为空间,明确分析了该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基本框架。研究的主要内容为:安徽省农民工购物消费行为的空间状况、空间特
自1990年波特在其《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产业集群”的概念以后,作为一种指导区域发展的新理论,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便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虽然产业集群理论产生
本研究以广州市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为具体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和文献研究法等方法调查游客对南博馆解说服务设施的期望、感知实绩和满意度。运用归纳分析、
随着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地下水的空间分布形态、变化规律受到人为的影响越来越严重,由于不合理开采而引发了地面沉降、地下水污染等一系列灾害。同时,随着计算机技
目前,全球土壤盐渍化日益严重,表现为其程度的不断加剧和面积的不断扩大,给农业生产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土壤盐渍化的时
水色遥感接收到的总辐射量中来自海面的信号(离水辐射率)甚微,90%以上来自于大气瑞利散射、气溶胶散射以及太阳光反射。要得到包含海洋水色要素信息的离水辐射率就必须进行大气
位于青藏高原主体部位的西藏自治区,是我国沙漠化正在发展—强烈发展的区域之一,区内沙漠化土地类型多、分布广。西藏高原土地沙漠化的发生、发展,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业已对青藏高
洪水从历史到今天给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所以对洪水的研究是当今灾害学里重要的一个方向。模型作为一种最接近实际的研究方式,已经经过了很多验证,但是模型的种类繁
移动互联网时代,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新兴媒体的裂变式发展,不仅极大改变了新闻的传播和生产方式,也从根本上改变了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面对冲击和挑战,如何适应新兴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