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试验旨在研究麦棉两熟连作麦茬移栽棉花的新型模式,认识并揭示麦茬移栽棉生长发育、营养吸收、产量形成相关特点。田间试验于2009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试验东场进行,以短季棉中棉所50(Gossypium hirsutum L.)为材料,采用基质育苗移栽新技术,设育苗期6个,于3月19日每隔14d分期播种,获得的不同苗龄的裸苗于6月12日在麦收后实行半自动旱地机械化移栽,以同期大田直播为对照,共计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试验旨在研究麦棉两熟连作麦茬移栽棉花的新型模式,认识并揭示麦茬移栽棉生长发育、营养吸收、产量形成相关特点。田间试验于2009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试验东场进行,以短季棉中棉所50(Gossypium hirsutum L.)为材料,采用基质育苗移栽新技术,设育苗期6个,于3月19日每隔14d分期播种,获得的不同苗龄的裸苗于6月12日在麦收后实行半自动旱地机械化移栽,以同期大田直播为对照,共计7个处理,重复3次。比较各苗龄裸苗移栽的生长发育,农艺性状、生理生化、养分吸收、产量等方面差异,分析原因
其他文献
化感作用是有机体通过产生一种或多种代谢物质对周围植物的生长产生影响,这些代谢物质就是众所周之的化感物质,可以对周围植物产生有害或有益的作用。紫花苜蓿具有化感作用,对苜蓿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有自毒作用。本研究通过大田和温室试验研究苜蓿的化感作用对苜蓿(自毒作用)和禾草的影响(异毒作用)。主要结论如下:1.播种时间对后茬苜蓿自毒作用的影响。通过翻耕种植过五年苜蓿的地块,研究了不同翻耕与播种间隔时间对
稻米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粮食安全保障中起着关键作用,重金属Cd污染是目前稻米中存在的主要质量安全问题。因此水稻植株中Cd含量的检测及Cd的形态分析研究是解决稻米质量安全问题的关键。目前大部分的研究工作都集中在Cd总量的测定及Cd在植株不同器官中的分布研究,有关水稻植株体内Cd在亚细胞组分中的分布情况及Cd的形态分析研究,国内外报道较少。本论文以珍汕97B、密阳46这两个不同Cd耐性的水稻
白叶枯病是水稻生产上危害最大的细菌性病害之一。防治水稻白叶枯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是利用抗性基因培育抗病品种,然而一个抗病品种连续种植一定时间后常会丧失抗性。为更好地利用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研究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的抗性机制以及抗性基因的利用方式势在必行。水稻白叶枯病抗性机理十分复杂。随着水稻全基因组的测序完成、基因芯片技术的成熟和水稻功能基因组的研究,利用基因芯片分析水稻在病原菌胁迫下的全基因表达谱差异已
本研究以空间环境诱变创制的三份小麦叶绿素缺失突变体Mt135、Mt6172和Mt18为试验材料,对其生物学特性、主要农艺性状、叶绿体超微结构、光合特性和遗传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Mt135和Mt6172的表型特征主要表现为白化株、条纹株和绿株三种类型。其中白化株不能存活,苗期即死亡;条纹株正常成穗结实,但株高、株粒数、株粒重和千粒重显著降低。Mt18是一个受低温诱导的温度敏感型叶绿
水稻中的矿质元素不仅在水稻自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稻米中矿质营养元素和重金属等毒性元素的含量,也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因此探究水稻矿质元素含量的形成机制和遗传机理,从而改良稻米的品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中,我们以水稻籼籼交组合珍汕97B/密阳46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材料,应用覆盖整个基因组的遗传连锁图,检测控制稻米矿质元素含量的QTL,进而针对检测到最多QTL的第6染色体
春化特性是影响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适应性的重要性状之一。对春化基因及其等位变异的研究对小麦冬、春性的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实验对小麦品种石麦12的春化特性进行了遗传研究,对其春化基因进行了分子标记鉴定;并研究了VRN-D1位点的等位变异,主要结果如下:1、石麦12与冬性品种石家庄8号杂交后代F2:3株系中的春性株系、冬春性分离株系、冬性株系三者的分离比例符合1
品质改良已成为小麦育种的主要目标。和面仪(Mixograph))因用样量少、效率高、操作简便、曲线信息丰富等优点,在品质改良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旨在通过利用和面仪等指标对我国北方冬麦区小麦主栽品种和苗头品系的品质状况进行分析,发掘稳定可靠、简单易行的和面仪分析品质参数,并分析5+10亚基分子标记在品质育种中的应用效果,为小麦品质育种提供与面筋质量改良相关的参考依据。本文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1
红麻( Hibiscus cannabinus L. )是锦葵科(Malvaceae)木槿属(Hibiscus)一年生草本植物,是重要的韧皮纤维作物。科学精准的鉴定评价红麻种质资源材料的遗传特性,对红麻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优异种质基因的发掘、种子质量鉴定、品种权益保护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来源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51份红麻栽培种、野生种和近缘种为试验材料,在形态学调查的基础上,利用RAPD、
本文于2008年至2009年在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以紫花苜蓿和蒙农红豆草为材料,以田间试验和室内生理生化试验相结合的方式,研究在北京地区施肥和行距对紫花苜蓿和蒙农红豆草种子生产和质量影响,结果表明:1.行距对紫花苜蓿和蒙农红豆草的种子产量均具有显著的影响(P<0.05)。行距70cm的紫花苜蓿种子产量最高,比行距50 cm和90 cm处理分别提高了20.8%和24.4%。行距50cm的蒙农红豆草种
海岛棉具有纤维品质好、高抗黄萎病等优点,将海岛棉中的优异基因有效地转移到早熟高产的陆地棉品种中,创制优质早熟陆地棉新材料,对于品种改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生产上推广的早熟陆地棉品种中棉所36为受体亲本,海岛棉海1为供体亲本,在BC5代借助SSR分子标记技术构建具有陆地棉背景并渐渗有海岛棉基因的代换系群体。从本课题组已构建的BC1F1遗传图谱上以5-10cM为标准挑选多态性标记391对,分布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