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胸腰段椎体成形术后(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三种不同骨水泥弥散类型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临床疗效及早期术椎再塌陷的影响。
方法:
对2018年7月至2019年9月采用PVP治疗OVCF(T11-L2)90例病例进行比较研究,术后常规摄胸腰段正侧位DR片,通过PhotoShopCS5图形处理软件分别计算术椎骨水泥弥散颗粒区域和团块分布区域面积,将弥散颗粒区域面积与团块分布区域面积的比值定义为K值,K值<50%为团块型,50%≤K值≤100%为混合型,K值>100%为弥散型,根据K值分为弥散组28例、团块组31例、混合组31例,定义随访时X光侧位片术椎高度较术后椎体高度下降4mm为术椎塌陷,通过观察比较三组不同骨水泥弥散类型的术前、术后3天及随访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椎体高度、Cobb角、椎体压缩率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其中男性13例,平均年龄73.85±8.16岁,女性77例,70.58±7.06岁,随访时间为1~11个月,弥散型、团块型及混合型三种弥散类型构成K值分别为132.00(112.75-193.66)、29.78(21.99-42.90)、73.56(56.71-8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天及随访时VAS评分及JOA评分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时出现术椎塌陷:弥散组9例(32.14%)、团块组12例(38.71%)、混合组1例(3.22%),随访时椎体压缩率、Cobb角及椎体高度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胸腰段椎体成形术后三种骨水泥弥散类型均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骨水泥呈团块型分布是造成术后术椎塌陷的因素之一。
观察胸腰段椎体成形术后(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三种不同骨水泥弥散类型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临床疗效及早期术椎再塌陷的影响。
方法:
对2018年7月至2019年9月采用PVP治疗OVCF(T11-L2)90例病例进行比较研究,术后常规摄胸腰段正侧位DR片,通过PhotoShopCS5图形处理软件分别计算术椎骨水泥弥散颗粒区域和团块分布区域面积,将弥散颗粒区域面积与团块分布区域面积的比值定义为K值,K值<50%为团块型,50%≤K值≤100%为混合型,K值>100%为弥散型,根据K值分为弥散组28例、团块组31例、混合组31例,定义随访时X光侧位片术椎高度较术后椎体高度下降4mm为术椎塌陷,通过观察比较三组不同骨水泥弥散类型的术前、术后3天及随访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椎体高度、Cobb角、椎体压缩率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其中男性13例,平均年龄73.85±8.16岁,女性77例,70.58±7.06岁,随访时间为1~11个月,弥散型、团块型及混合型三种弥散类型构成K值分别为132.00(112.75-193.66)、29.78(21.99-42.90)、73.56(56.71-8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天及随访时VAS评分及JOA评分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时出现术椎塌陷:弥散组9例(32.14%)、团块组12例(38.71%)、混合组1例(3.22%),随访时椎体压缩率、Cobb角及椎体高度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胸腰段椎体成形术后三种骨水泥弥散类型均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骨水泥呈团块型分布是造成术后术椎塌陷的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