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Learning Anxiety and Learning Strategy Use of Universit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tat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二十世纪90年代起,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开始迅猛地发展起来。2004年1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使得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和网络化学习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方向。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学习者可以独立、自主地学习;或以合作的方式与他人互动;甚至利用课程网站远程学习。这些都证实了网络英语教学模式相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优越性和可行性。但是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限制网络英语教与学的关键问题,即网络环境下学习策略的缺失,导致学生产生语言焦虑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学习者面对浩瀚的资源无从下手,在学习上有时得不到有效的反馈,沉溺于网络娱乐活动难以自拔;或由于不熟悉电脑和网络操作,不习惯屏幕阅读,从而妨碍了语言学习。因此,如何帮助学习者采取合理有效的学习策略,降低网络环境下语言学习焦虑成为进一步推进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
   然而,在已有的研究中,焦虑作为一种重要的情感变量对学习策略使用尚未形成权威性的定论,而在网络环境下研究两者关系的文献更是凤毛翎角。本研究正是因这一现状而展开的。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Horwize&Cope(1986)率先把语言焦虑作为语言学习过程中独立的、不同于其他焦虑的现象进行研究,并将外语焦虑定义为“学习者在执行学习任务时所产生的紧张不安情绪,属于情景型焦虑”。由他设计的外语课堂学习焦虑量表包括“交际焦虑、考试焦虑、负评价焦虑、一般焦虑”,该量表的出版标志着外语焦虑研究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并为实证研究提供了较好的测量工具。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语言学习焦虑、学习策略都是影响个体学习表现与成效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研究的发展经历了70年代的初始阶段、80年代的发展阶段、90年代的繁荣时期、2000年以来比较沉寂的时期。其中Oxford所取得的成果颇有影响。本论文将采用Oxford对学习策略的定义和分类。
   Oxford(1990)将语言学习策略描述为“学习者为了使语言学习更加成功、更加自主、更加愉快而采取的行为或行动。”;并将学习策略分为两大类: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本研究以南昌大学232名非英语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网络环境下语言焦虑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选择和使用学习策略的影响,主要涉及下面几个问题:
   1)在网络环境下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焦虑总体状况以及焦虑程度差异如何?学习者的个人因素,如性别、家庭、性格和学习水平等对不同程度的焦虑产生怎样的影响?
   2)和传统语言教学环境相比较,网络语言焦虑形式存在哪些不同?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语言焦虑的根源是什么?
   3)在网络环境下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如何?他们使用英语学习策略的情况在性别、家庭、性格、学习水平、文化背景、学习兴趣、学习信心、多媒体环境等变量中是否存在差异?
   4)网络语言学习焦虑是否与网络学习策略的使用相关?
   5)不同焦虑程度的学生在英语学习策略的使用上是否存在差异?
   6)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如何构建有效的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策略来减少学习者的语言焦虑?
   本研究提出以下四个假设:
   1)在网络环境下语言焦虑程度和学习策略使用频率不相关。
   2)在网络环境下高焦虑学习者和低焦虑学习者策略使用没有显著差异。
   3)在网络环境下语言学习焦虑和学习水平不相关。
   4)在网络环境下语言学习策略使用和学习水平不相关
   定量研究以问卷调查为主,问卷包括网络环境下外语学习焦虑量表和语言学习策略量表。外语学习焦虑量表在Horwitz(1986)设计的外语课堂焦虑量表基础上对大部分项目做了改动,突出在网络环境下学生的焦虑。语言学习策略量表在Oxford(1990)设计的学习策略量表基础上根据网络学习具体情况分别就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情感策略、社会策略、补偿策略、记忆策略进行了修改。问卷调查的数据用SPSS进行描述性统计。根据数据结果,选出具有代表性的20名被试参加访谈,为研究提供进一步的数据支持。
   最终研究结果如下:第一,在网络环境下,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或多或少存在语言焦虑现象,但大部分学生属于中等语言焦虑,这在某种程度上对语言学习是有益的。表现在听、说、读、写综合性语言焦虑和课堂交际焦虑最为明显;学习者焦虑感强弱的差异是由一系列个体因素引起的,如性别、家庭、个性、学习水平等。在网络环境下,女性语言焦虑值略高于男性,但不存在相关性;乡村学生的语言焦虑值高于城镇学生,且在高焦虑的学生中,乡村学生语言焦虑高于城镇学生,但在低焦虑的学生中,来自乡村学生的语言焦虑却低于城镇学生,这就说明整体而言,来自乡村学生的语言焦虑并不高于城镇学生;性格内向学生语言焦虑高于性格外向学生,但焦虑平均值均相差不大,不存在相关性。然而,语言焦虑和学习水平之间存在明显负相关,即水平越高,焦虑越低,低水平的学生比高水平学生语言焦虑高得多。
   第二,大学生英语焦虑的根源在于:学习者主观的情感因素和客观的环境因素导致他们在语言学习的紧张不安。学习者的主观情感因素包括学习者的个性、冒险性,对语言的模糊容忍度,以及师生对英语教学和学习的误解;语言焦虑客观的环境因素来自课堂内外的师生互动、同学之间的相互竞争、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两种语言的文化冲突以及网络技术不熟练带来的焦虑感。
   第三,和传统的教学环境相比,最让学生感觉焦虑的是缺乏对网上资料处理应用的能力;令很多男孩感到沮丧的是,他们总是抵抗不了电脑游戏的诱惑;大部分女孩困扰的是技术问题,常常会因不知道如何处理电脑故障而不得不中断学习。
   第四,在网络环境下学生有时会使用学习策略,对学习策略使用频率的描述统计显示,在各项策略中,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补偿策略使用频率相对较高,其次是社会策略、情感策略,而记忆策略使用频率最低。学习策略使用受性别、个性、文化背景、上网学习时间的影响,并且和学习者水平、兴趣及信心成正相关,即学习水平越高、兴趣越浓、信心越足的学习者,学习策略使用越频繁。
   第五,在网络环境下语言焦虑与策略使用呈负相关,即焦虑值越高,学习策略使用越少,反之亦然。这个结论和传统环境下探讨焦虑与策略使用关系是一致的;焦虑值的高低与策略使用的数量和种类没有明显关系,不管焦虑值高低的学习者都乐意使用元认知认知策略和认知策略,最少使用记忆策略。在听说读写综合性焦虑、交际焦虑、负评价焦虑、考试焦虑和网络技术焦虑等组中,学生对策略的使用频率按从多到少分别排列: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社会策略、情感策略和记忆策略,此结论和传统环境下研究得出的结论有较大差异。
   最后,本文对研究结果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启示及减轻语言焦虑的学习策略,即创立轻松和令人愉悦的学习氛围,需要教师对角色的重新定位以及采用合作性学习模式;师生要改变对网络教学的一些错误观点;为学生提供可理解性输入和电脑软硬件设施;把文化背景整合到语言教学中去;开展网络背景下的语言策略培训。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丰富和完善了语言焦虑与学习策略使用之间关系的国内外相关理论和模式,为其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资料;拓宽了人文主义心理学和应用语言学理论结合的研究路径和视角,有助于建立相关的教学模式。本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通过揭示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策略复杂系统中学习策略和语言焦虑之间的关系,指导语言类教师分析高焦虑学生不同的焦虑成因,了解学生学习策略的使用状况,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利用网络的优势,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降低学生焦虑情绪;同时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特点,通过策略培训促使他们使用恰当、有效的网络自主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成为成功的语言学习者。
其他文献
漫威电影宇宙(MarvelCinematicUniverse,缩写为MCU),是由漫威影业(MarvelStudios)基于漫威漫画(MarvelComics)出版物中的角色,独立制作的以超级英雄为中心的系列电影。该系列电影运用相同的元素、共通的设定,架空了一个虚拟世界,每一部电影之间都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不同影片中主人公的视角和故事情节设定,建构了属于漫威自己的世界观。漫威电影宇宙的英雄系列
中介语假说由Selinker于1972年提出,他指出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结构上处于母语与目的语的中间状态。并且,他认为中介语是通过语言迁移、目的语规则的过渡泛化、训练迁移、二语习得策略、交际策略这五种方式产生的。  自20世纪90年代由音系学家AlanPrince和认知科学家PaulSmolensky创立优选论以来,其一直占据着世界主流音系学理论地位。它不仅是
基兰·德赛是一位当代印度裔美国作家。《继承失落的人》是她的第二部作品,花费了七年的时间创作而成,于2006年首次出版,并获得诸多奖项。小说围绕着人物在面对两种文化时所面临的问题展开,包括印度本土人物与西化印度人物的冲突、主流文化与地域文化之间的文化鸿沟、印度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小说涵盖了身份危机、文化冲突、经济不平等和移民等国际问题,揭露了印度人在西方文化中可能面临的许多现实问题。本文从文学
学位
美国华裔文学在近几十年来颇受学者关注,其中谭恩美和被称为“谭恩美第二”的伍绮诗两位女性作家分别凭借处女作《喜福会》和《无声告白》斩获美国各大文学大奖,好评如潮。《喜福会》发表于1989年,描写四对美国华裔母女之间的代沟和冲突,反映了中国式母亲和美国式女儿之间的文化碰撞与隔阂,以及女儿们如何在白人主流社会的夹缝中苦苦寻觅着“我是谁”这一身份困惑的答案以及重塑自身身份的过程。2014年发表的《无声告白
学位
英国当代小说家A.S.拜厄特是一位十分关注社会现实的作家,她曾多次在访谈中提及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思虑,直言乌托邦社会难以企及,其作品也往往涉及“乌托邦的阴暗面”,荣膺1990年英国文学最高奖项——布克奖的代表作《占有:一部罗曼史》便是一个明证。在这部充盈着现实与后现代风格的作品中,拜厄特构建了一个具有反乌托邦色彩的英国当代社会,通过描绘小说人物的社会交往与行为举止,拜厄特对异化的英国社会进行深刻反思
学位
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已经上升为一种国家战略,中国文学作品的译介和跨文化传播至关重要。由荷兰汉学家高罗佩使用英语创作并回译为汉语,在中外都受到广泛欢迎的《狄公案》系列小说就是一个典型案例。通过研究其中唯一一部作者自译作品《迷宫案》的翻译,有助于了解小说类作品在翻译时如何实现跨文化的经典化过程。  本文选取高罗佩自译和陈来元他译的TheChineseMazeMurders两部汉译本为研究对象,结合
学位
替罪羊源于古犹太教的一种献祭仪式,最早在《圣经·旧约》中出现记载,指在赎罪日承担族人罪孽被杀死或放逐到无人之地的公羊,具有原生救赎功效。然而,现代寓意下的替罪羊现象演变为集体暴力的重要诱因。美国犹太裔作家菲利普·罗斯的小说《人性的污秽》就讲述了一个现代替罪仪式催生的悲剧,谱写了一曲“集体净化”的挽歌。本论文利用吉拉尔的替罪羊理论和“三角欲望”理论等,分析《人性的污秽》中“集体净化”背后的替罪羊机制
学位
“9·11事件”后,世界话语转向了“反恐”叙事。学者们从不同视角解读“9·11事件”、“反恐”斗争及“反恐”话语。十年后的今天,虽然“基地组织”的“精神领袖”及恐怖袭击的策划者本·拉登被击毙,然而,他的死亡并未意味着反恐斗争的结束。对“9·11事件”、“反恐”斗争的本质及“反恐”话语的意识形态研究仍是全球范围内社会科学领域的热议话题。本文从批评性话语分析(CDA)视角,尤其是从社会建构主义视角探讨
鉴于急剧增长的学生入学人数、相对有限的教育资源和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建议建立一种新型的语言教学模式,来代替现有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教学模式。新模式应融合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等原则,有利于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动机,并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在教与学中的指导作用。通过充分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特殊功能,新模式应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定需求来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方法,获得学
学位
本研究通过对英语本族语、英语非本族语和汉语教育学方向博士论文引言和结论部分的呼应模式进行从宏观的体裁分析到微观的元话语分析,不仅了解了不同研究者在教育学领域博士论文中如何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而且还掌握了该领域博士论文引言和结论部分呼应语步的异同,以及通过元话语的选用实现两个部分呼应的方法和途径。该研究采用以语料库为基础的体裁对比分析方法。所有语料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节选教育学方向博士论文引言和结论部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