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基础和必要条件,但长期以来,随着我国人地矛盾的日夜尖锐,人们盲目的毁林开垦和进行陡坡地,沙化地耕种,造成了我国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生态环境呈现恶劣化趋势,主要表现为植被破坏严重,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我国的经济发展处在一个相对恶劣的环境中,特别是西部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长期阻碍着该地区潜在优势的发挥,成为西部开发的制约因素,严重阻碍了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退耕还林的实质就是在对土地资源进行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国家以计划手段,以工程建设的方式,通过政策引导,使沙化地和退化坡耕地向林地资源转化,改变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恢复为原有的状态,达到生态-经济系统重建的目的。尽管工程建设总体上很顺利,但还是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由于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群众参与程度高,直接影响到农业经济及农民收益,实际操作难度较大。只有科学的,系统的分析退耕还林工程对绩效,找出其中所存在的问题,才能将退耕还林与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益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起来,从根本上保障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科学性,实现生态-经济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系统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泸州市为具体研究对象,对该市退耕还林工程的绩效进行了分析研究。在对泸州市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情况的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分析了泸州市退耕还林工程对环境,农户收入,粮食生产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在环境方面,退耕还林使得泸州市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增加了森林覆盖率,减少了水土流失,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农户收入结构的变化上,退耕前后,在农户期内现金收入中,家庭经营收入的变化不大,而工资性收入和其他收入在退耕后都有了较大的提高。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后,泸州市总体耕地面积减少,但由于提高了基础农田的生产能力,因此退耕对于泸州市的粮食产量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后,对泸州市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林果业、竹产业、畜牧业、种苗花卉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产业的发展。其中,林业发展势头很快,是农业发展的重点,牧业发展起伏较大,不太稳定。渔业发展也很快,发展势头超过了其他产业。对泸州市退耕还林工程时候以后的其可持续发展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自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泸州市可持续发展度由1999年的0.148上升到了2005年的0.401。其中社会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度从1999年的0.433上升到2005年的0.676,系统从中等可持续发展水平上升到了较好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主要制约因素是人均耕地面积减少。经济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度从1999年的0.148上升到2005年的0.59,系统可持续发展度从一个较差的状态上升到了中等状态,主要制约因素是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低以及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低。环境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度从1999年的0.284上升到2005年的0.401,该系统可持续发展性由较差转变为了中等的状况,退耕还林工程的预期效果取得了初步的进展。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泸州市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泸州市退耕还林工程可持续推进的对策建议,即增加各部门在退耕还林工作中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提高工作效率;建立和完善经济补偿机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适当的延长经济补偿期并实行不同的补助标准;妥善解决退耕以后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问题;并加强技术推广,提高退耕还林工程中的技术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