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绿)杂交竹梢枯病害研究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i3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杂交竹(撑×绿)梢枯病(hybrid bamboo blight)是严重影响杂交竹生长的重要病害。有关竹类枯梢病的研究较多,但由于杂交竹梢枯病是近年来新发现的病害因此相关研究还不多。本论文以杂交竹梢枯病(hybrid bamboo blight)为对象,研究杂交竹梢枯病的病原、发病规律、致病机理、寄主抗性、防治方法等。研究结果如下:在杂交竹梢枯病的发病规律方面。该病害在自然条件下多发生在新生杂交竹上,在寄主上的特征性病状为在竹梢的某一节或某一枝条的节杈处出现褐色舌形或菱形病斑。聚集度指标法和回归分析法表明病株在田间呈聚集分布且其聚集强度因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加。病原菌主要通过伤口、冻伤口、自然孔口从侧枝与主秆的节叉处侵入。病原一般从4月份开始初侵染,7~8月份达到发病高峰,10月份病害停止扩展,病原菌进入越冬阶段环境因素对病害发生及流行的影响较大。该病害的病原为暗孢节菱孢菌(Arthrinium phaeospermum(corda)M.B.Ellis)。另外,除了分离到暗孢节菱孢菌外还分离有另外一株次优势菌株,经鉴定其有性阶段为竹喙球菌(Ceratosphaeria phyllostachydis Zhang),该菌在杂交竹上也能少量接种成功,推测在杂交竹梢枯病害上可能存在复合侵染现象。对病原菌致病机理的研究表明,病原菌可能通过分泌某种降解酶或者蛋白毒素对寄主产生致病作用,但病原菌只有在有寄主的诱导作用时才会大量产生这种致病物质。对杂交竹冻害与杂交竹梢枯病害关系的研究表明,杂交竹的半致死低温为2.77℃,高于雅安气温最低旬平均温2.3℃,也高于近年日平均低温-2.4℃,说明杂交竹在雅安地区易遭受冻害,而竹节处的冻裂伤口是病原菌侵染的主要途径之一。对杂交竹生理抗性的研究表明,杂交竹感病后,其相对电导率、PAL、PPO、POD酶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随杂交竹感病程度的加深而显著升高。对比分析表明健康杂交竹与慈竹PAL、PPO、POD酶活性差异不显著,表明这三种酶在杂交竹和慈竹中可能是诱导酶;而健康杂交竹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细胞质电导率两项生理指标显著高于慈竹,则表明杂交竹的生理抗性低于慈竹。对12中杀菌剂的筛选结果表明,甲基托布津、多菌灵、代森锰锌、炭疽福美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从菌丝生长抑制率和孢子萌发抑制百分率两方面评定,认为甲基托布津对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在化学杀菌剂筛选的基础上通过对病原菌及病害发病规律的研究制定出了综合防治措施。在防治区域实施综合防治措施的效果较好,防治区域杂交竹发病率降低了60%,病情指数降低了42.6%相对防治效果达70.6%。
其他文献
石斛属(Dendrobium)属于多年生附生草本植物,是兰科(Orchidaceae)植物的第二大属,其中的许多种类在中国作为常用中药材利用历史超过2000年,它们具有生津、止咳、明目、利嗓等功效,目
利用扫描电镜分别对6种蚌螨的腺毛和足爪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蚌螨的腺毛是由腺体、围腺片、刚毛和腺毛板共同构成的复合结构;对弯弓蚌螨的连续切片的观察表明,腺体是从体
臭椿生长较快,分布广,适应性强,是西北地区的主要造林、防护林和绿化树种之一。本文以臭椿幼苗为试验材料,设置4种土壤含水量水平:严重干旱(田间持水量的12.5%,W1)、中度干旱
为了研究在异质性营养生境中,克隆植物通过克隆整合对分株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机制,以此为克隆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与管理提出建设性依据。通过盆栽试验模拟生境营养异质性,
小甘菊(Cancrinia disco idea(Ledeb.)Poljak)是生长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一种早春野生观赏植物。本文以其作为研究对象,以自然条件下的分布、对不同光照与水分的响应、耐涝性
华山松大小蠹(Dendroctonus armandi)是危害秦巴林区最重要的蛀干害虫,与共生真菌协同作用对健康华山松(Pinus armandi)造成严重危害,致使寄主树木大量死亡,产生了极大的经济
米槠群落是我国亚热带地区所特有、具有相对稳定的顶级群落,但是由于人为干扰的影响,米槠群落的恢复更替不太理想。本文以福建武平米槠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沿不同人为干扰梯度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越来越重视城市边缘乡村景观建设的合理性和统筹性。城市绿地景观与乡村绿地景观的环境存在着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乡村绿地景观不仅服务于当地
村镇因人的集聚而产生,宜居性与非宜居性矛盾是始终伴随村镇与城市的一对深刻的矛盾,其中,村镇社区的宜居性问题是村镇宜居性问题的“牛鼻子”。  村镇社区,是当代人类生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