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马斯·哈代的很多著名的小说都是以淳朴的、永恒的威塞克斯为背景,他曾居住在那里,并在小说中描绘时光在威塞克斯留下的印记,特别是在《还乡》中。作为哈代的第一部成熟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还乡》因它对爱敦荒原的描写而出名。爱敦荒原不仅仅是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也是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在这部小说中,与其说爱敦荒原只是故事的背景,不如说它是一个沉默但强大的角色。所有的活动都发生在爱敦荒原,所有的人物都和爱敦荒原有着密切的联系。《还乡》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学者们对这部小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成果也颇丰。然而,大多数研究都囿于主要人物的命运、哈代的生态思想、人物形象原型、悲剧的根源等等。很少有研究关注于爱敦荒原本身,而且绝大多数的研究都局限于纯文学的领域。本文尝试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分析《还乡》。有关爱敦荒原的概念隐喻表明爱敦荒原具有多重隐喻性。概念隐喻属于认知语言学的范畴,是一种认知方式。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人们对信息和经验进行加工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是个体在感知、记忆和思维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态度和方式。认知方式具有主体差异性。小说中人物的经历,知识和性格,以及某些客观因素一起决定了同一爱敦荒原在不同人物的认知体验中,会形成不同的隐喻映射。在克林和托马辛的认知中,家和朋友的特征映射到了爱敦荒原上,因此,在他们的认知模式中,形成了爱敦荒原是家和爱敦荒原是朋友的概念隐喻。在这样的概念隐喻的引导下,克林和托马辛亲近敦荒原,愿意永远生活在爱敦荒原上。而在游苔莎和韦狄的认知中,地狱和敌人的特征映射到了爱敦荒原上,因此,在他们的认知模式中,形成了爱敦荒原是地狱和爱敦荒原是敌人的概念隐喻。在这样的概念隐喻的影响下,游苔莎和韦狄痛恨爱敦荒原,想要逃离荒原。根据概念隐喻理论,隐喻即是语言问题也是思维问题,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而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又具有主体差异性。在《还乡》中,主体的认知差异决定了爱敦荒原这一目的域会有不同的源域与之对应。因此,形成了爱敦荒原的多重隐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