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孔作为一种非语言信息,在人际交往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们可以通过面孔获得很多信息,例如身份、性别、种族、地位等等。面孔识别作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一项重要的功能,不仅具有生存意义上的生物适应价值,并且具有生活意义上的社会交往功能。而我们身边也存在这种现象,对于自己国家的同学总是见几面就认识了,而对于一些西方留学生似乎总是很难记住,这就是所谓的异族效应。异族效应作为面孔识别领域中的一个特殊现象,指的是人们识别与再认本族面孔的成绩显著好于外族面孔,它越来越多的受到研究者的普遍关注。现代社会全球化日益发展,国家之间交流频繁,与其他种族的人们打交道已经不足为奇。人们基本能够用平常心去对待外族人,但也存在着极端的盲目崇拜和种族歧视。那么这种态度会不会影响到人们对异族面孔的识别呢?人们的生活、工作中不免与外族人产生联系,这就涉及到社会分类。如果综合考虑社会分类和社会态度,又会产生怎样的结果?本研究以大学生为对象,针对这些问题展开研究,共包括三个部分:研究一通过内隐联想测验考察被试的对于异族的内隐社会态度,并通过实验验证内隐社会态度对面孔识别异族效应是否有影响,考察异族效应的社会态度理论。研究二通过问卷测量被试对于异族的外显社会态度,并通过实验验证外显社会态度对于面孔识别异族效应是否存在影响,进一步考察异族效应的社会态度理论。研究三通过划分组内、组外考察社会分类对于面孔识别异族效应的影响,并验证其与社会态度共同对异族效应的作用。综合三个研究,本文得出的结论如下:(1)内隐社会态度与面孔识别的异族效应呈弱相关,说明个体对异族的内隐社会态度会影响对异族面孔的识别。(2)外显社会态度与面孔识别的异族效应不存在相关,内隐和外显态度存在分离。(3)当综合考虑社会分类、社会态度对异族效应的影响时,内隐、外显态度均不起作用,社会分类对异族效应影响显著。(4)三个研究都证明了面孔识别的异族效应是一个稳定的现象。社会态度理论、社会分类理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异族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