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超分子化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利用溶剂萃取的方法,研究了硫杂
杯[4]芳烃(TCA)作为受体(主体分子)对Pb2+、Cu2+等重金属离子底物(客
体)的分子识别作用。主要通过火焰原子吸收光度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
在不同条件下各设定体系中TCA对Pb2+、Cu2+的萃取结果,系统研究了体系pH
值、萃取剂(TCA)浓度、被萃金属离子浓度、主客体摩尔比、其它竞争性主、客
体的存在及其浓度等诸多因素对TCA识别作用的影响,寻找其中的规律,为驱
铜排铅的临床用药剂量的优化提供理论指导,为研发高效低毒的驱铜、排铅新
药提供理论基础和新的途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论文的创新性成果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1.在TCA对Pb2+的分子识别研究中发现:
(1)TCA对Pb2+萃取能力随pH升高而增强。在接近人体血液pH值时,TCA
对Pb2+的萃取率达80%以上,表明TCA对Pb2+有很强的萃合能力。
(2)在大量K+、Na+、Ca2+共存离子存在下,TCA对Pb2+仍然表现出优异的识
别能力。
(3)Cu2+、Zn2+共存离子影响TCA对Pb2+的识别。在相同条件下,TCA对Cu2+
的识别强于Pb2+;Pb2+强于Zn2+。
(4)在竞争配体氨基酸的存在下,TCA对Pb2+的作用不受影响;但DMSA对
Pb2+的作用要强于同样条件下TCA对Pb2+的作用。
(5)在混合金属离子Pb2+、Cu2+或Pb2+、Zn2+体系中,TCA萃取金属离子的总
量增加,萃合比超过1∶1,说明萃合模式发生了变化。
(6)在Pb2+、Cu2+离子与TCA、DMSA共存体系中的萃取平衡结果表明:TCA
对Pb2+的识别能力不如DMSA;而TCA对Cu2+的识别作用强于DMSA。
(7)在混合金属离子Pb2+、Cu2+或Pb2+、Zn2+与DMSA共存体系中,DMSA与
竞争离子的存在使得TCA对Pb2+的萃取率均提高。
2.在TCA对Cu2+的分子识别研究中发现:
(1)TCA对单一Cu2+萃取能力很高;在接近人体血液pH值时,TCA对Cu2+
的萃取率达到100%。
(2)在大量K+、Na+、Ca2+共存离子存在下,TCA对Cu2+的识别能力不受影响。
(3)TCA对Cu2+的作用受到竞争配体氨基酸的影响;但在血铜含量超标时人体
正常存在浓度的氨基酸对TCA与Cu2+作用的影响甚微,不会削弱TCA的
排Cu2+效率;而当Cu2+浓度降到正常血铜值以下时,体内的氨基酸对TCA
排Cu2+的抗颉作用就变得明显起来,使TCA的排铜效率降低,避免发生
铜的过多流失。这是十分有意义的。
(4)在混合金属离子Cu2+、Zn2+体系中,TCA对Cu2+表现出更强的选择性。且
TCA萃取金属离子的总量增加,混合离子表现出协同效应。
(5)竞争配体3-巯基丙酸对于TCA对Cu2+的识别不构成有效的竞争;而DMSA
虽然与Cu2+有很强的作用,但仍然竞争不过同样条件下TCA与Cu2+的作
用,表明TCA与Cu2+的识别作用优于DMSA对Cu2+的识别。TCA应是可
发展成为取代DMSA的更有效的驱铜药物。
(6)在对混合金属离子Cu2+、Zn2+体系的研究中发现:TCA采取较高浓度驱
Cu2+的同时,会造成Zn2+的流失。为克服这一缺点,临床上可采用少量多
次阶梯式给药的方法,同样能达到完全排铜目的,而使锌的流失降到很低。
3.确立了TCA-Pb以及TCA-Cu配合物的紫外光度测定方法,并对紫外光度
法与原子吸收法测量的结果进行了比较:(1)在本文选定的体系中,用紫外
光度法直接测定有机相中Pb2+、Cu2+,得到的数据更直接、可信,精度也更
高;特别当Pb2+起始浓度较低时,紫外光度法的优越性更明显。(2)原子吸
收每次均需制作标准曲线,而紫外测定避免了这一步骤,更加简便快捷。(3)
紫外光度法比原子吸收法测定的Pb2+、Cu2+检测限更低,在测量低浓度金属
离子时准确度更高。
4.初步探讨了TCA对金属离子的萃取机理,并计算了TCA-Pb的条件萃合常
数。
5.用LB膜法对气/液界面上硫杂杯[4]芳烃单分子膜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
表明:TCA具有良好的成膜性能,并受到亚相金属离子的影响。利用不同亚
相金属离子对TCAπ-A等温线的影响,可定性研究TCA与不同金属离子
的配合能力。发现:TCA对Pb2+、Cu2+的配合性能较强,在酸性条件下对
Fe3+、Ca2+基本无作用。
关键词:硫杂杯[4]芳烃,分子识别,Pb2+,Cu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