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路面疲劳性能加速加载试验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1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荷载相关的疲劳开裂是沥青路面的主要损伤模式之一,疲劳失效已成为沥青路面结构设计的核心问题。因此,沥青混合料的疲劳性能指标是路面结构设计的重要技术参数指标。研究沥青路面在特定的交通与环境条件下的疲劳特性对于沥青路面设计、施工和养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作用。 本文采用ALF(Accelerated Loading Facility)足尺加速加载试验进行沥青路面的疲劳性能研究,分析ALF试验路在加速加载过程中的疲劳性能特点,建立实验过程中路用性能指标与加载作用次数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室内四点弯曲应变控制模式下的沥青混合料小梁疲劳性能试验,从而建立野外ALF试验路疲劳性能与室内疲劳试验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沥青层疲劳寿命预测方法;建立基于沥青层疲劳的路面设计体系。 沥青路面疲劳试验方法的选择方面,主要针对国际上常用沥青路面加速加载试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大类型:实验室试件加速试验仪器、小比例尺路面加速试验设备、大比例尺或者足尺路面加速试验设备。比较不同试验设备与方法的优缺点,重点探讨ALF加速加载试验方法,认为ALF加速加载试验能够较好的模拟路面现场实际情况。 本研究采用国内常用的AC-20型沥青混合料修建5cm,10cm,15cm三种不同沥青层厚度的路面结构,基层为级配碎石。然后进行常温下ALF重载加速加载试验,路面深度3cm处温度保持在15~30℃之间。在ALF试验路加速加载过程中,沥青层层底拉应变与表面弯沉逐渐增大,沥青层反算模量逐渐减少,开始缓慢,后来变快,最后趋于稳定。应变增大为初始值大约2倍时,路表面开始出现贯穿轮迹带的横向裂缝,裂缝随加载作用次数而增多,42万次时停止加载试验,裂缝最宽达2mm。 沥青路面疲劳损坏预估是建立在室内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预估模型研究的基础之上,本研究选用四点弯曲应变控制模式的小梁疲劳试验方法进行ALF试验路沥青混合料级配的试验,建立了以初始劲度模量、应变为变量的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预测模型,并在ALF试验路的沥青层疲劳累积损伤分析中利用该模型计算不同温度和应变水平下的寿命次数。进行计算时应变采用现场实测的沥青层层底拉应变,沥青层模量利用FWD测得的弯沉盆反算得到。疲劳累积损伤采用短周期单元的方法,计算ALF加载在不同周期单元不同温度下的疲劳损伤率,利用Miner法则线性累积。计算出ALF试验路疲劳性能的现场修正系数。通过比较ALF试验路与现场实际道路之间的差异,理论计算荷载横向分布影响修正系数,建立了沥青混合料室内疲劳性能与实际路面疲劳之间关系,提出了沥青路面的疲劳预测方法与性能预测模型。基于沥青层疲劳的路面设计体系的建立需要考虑材料参数、交通参数以及环境参数三者的影响,本研究重点进行了沥青混合料模量参数、基于疲劳等效的轴载换算及温度对沥青路面的疲劳损伤规律影响分析研究。比较了几种不同试验方法得到的沥青混合料模量之间关系,提出了疲劳等效的轴载换算公式与温度的疲劳当量,建立了基于沥青层疲劳的路面设计体系框架。 本文得到的研究成果深层次揭示了沥青路面疲劳损伤的规律,为以沥青层层底拉应变作为控制指标的路面疲劳设计方法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建筑结构向高层、大跨型的发展使人们对建筑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碳纤维混凝土为改善韧性开辟了道路,而轻骨料混凝土则解决了其自重大的问题。本课题将碳纤维和轻骨料(陶粒)
热力系统对硬度、悬浮物、溶解氧、pH值等具有较高要求。陶瓷废水除了悬浮物含量较高外,有机物、氮、磷等含量都很低,经处理后可作为热力系统的补水水源。 根据陶瓷废水的特
近年来随着我国港口、码头、机场和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真空预压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特别通过围海造陆修建深水港区,由于围海造陆区域缺乏堆载材料,而水力
消毒是饮用水、再生水处理工艺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目前在水处理领域,氯消毒仍然占据着消毒工艺的主体位置,但是在发达国家已经出现了替代氯消毒技术。 从植物中寻找生物活性
钢板桩围堰是一种特殊的基坑支护形式。钢板桩可以重复使用,节省材料,节约成本。钢板桩的诸多优点使其应用越来越广泛。由于钢板桩墙是一种组合结构,其整体抗弯刚度并不是一个常
本文对中美欧抗震设计规范中的设防标准、地震地面运动以及地震作用取值等内容进行了全面、详细的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现行规范的相关规定提出了合理的修正建议;结合屈曲
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对沥青路面技术性能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在沥青路面的结构性性能满足的条件下,对其功能性能的要求日益突出,现代道路交通对路面具有多功能的要求。而由
预应力弦支穹顶结构是将单层网壳和张拉整体、索穹顶等柔性结构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空间结构体系。同单层曲面网壳相比,刚度和稳定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索穹顶相比,设
1972年J.T.P.Yao结合现代控制理论提出了结构控制概念,开创了结构主动控制研究新的里程碑。建立精确的计算模型是现代控制理论系统设计的基础,而土木工程结构是非线性、不确定的复
我国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地震造成的破坏巨大,尤其对于抗震能力薄弱的村镇地区,在地震中损失尤为严重。5.12汶川大地震,给震中附近地区造成灾难性的破坏,陕西省南部地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