Ⅱ期结直肠癌神经侵犯基因组改变及相关基因的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ksong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神经侵犯(Perineural Invasion,PNI)与结直肠癌、胰腺癌、胃癌、乳腺癌、前列腺癌、以及头颈部肿瘤等多种恶性肿瘤预后相关,是多种肿瘤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而且有关胰腺癌PNI的分子机制研究较为深入和广泛,但目前结直肠癌尤其是Ⅱ期结直肠癌发生PNI的分子机制尚未明确。本研究拟通过比较PNI状态不同的Ⅱ期结直肠癌组织与正常组织的基因组表达差异,初步探索Ⅱ期结直肠癌PNI发生过程中重要的分子事件,为结直肠癌新的肿瘤标记物以及基因靶向治疗位点的筛选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收集PNI阳性的Ⅱ期结直肠癌组织及配对的正常组织和PNI阴性的Ⅱ期结直肠癌组织及配对的正常组织各5对,运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array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array-CGH)检测整个基因组染色体拷贝数量的变化,并使用相关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确定差异基因组。对array-CGH数据进行GO分析和Pathway分析,从细胞组分、分子功能、生物学过程以及生化代谢途径和信号转导途径等方面研究Ⅱ期结直肠癌组织与配对的正常组织以及不同PNI状态的Ⅱ期结直肠癌组织与正常组织之间的差异基因。扩大样本量,收集不同PNI状态的Ⅱ期结直肠癌组织及配对的正常组织各50对,对相关差异基因进行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PCR)验证。研究结果与正常组织相比,Ⅱ期结直肠癌组织中共发现13个基因组扩增与18个基因组缺失,其中最为常见的基因组扩增位于7q11.21-q11.22(30%),8p11.21(30%),8p12-p11.23(30%),8q11.1-q11.22(30%),13q12.13-q12.2(30%)和20q11.21-q11.23(30%),最为常见的基因组缺失位于17p13.1-p12(60%),8p23.2(40%)和 18q11.2-q23(40%)。另外发现位于 8p11.23-p11.22,18q21.1,19q11-q12和20q11.21-q13.32的基因组高水平扩增以及位于20p12.1的基因组纯合型缺失。分组分析发现,PNI阳性Ⅱ期结直肠癌组织中,位于7q11.21-q22.1,16p11.2,17q23.3-q25.3,19p13.3-p12 和 20p13-p11.1 的基因组扩增以及位于11q11-q12.1,11p15.5-p15.1,18p11.21 和 18q21.1-q23 的基因组缺失更为常见;而PNI阴性的Ⅱ期结直肠癌组织中,位于8q11.1-q24.3,9q13-q34.3和13q12.3-q13.1的基因组扩增以及位于8p23.3-p12,17p13.3-p11.2和21q22.12的基因组缺失更为常见。与正常组织相比,GO分析发现Ⅱ期结直肠癌组织差异基因主要涉及有机物质生物合成,代谢过程调节,大分子生物合成调控等生物学途径以及DNA结合和有机环化合物结合等分子功能,Pathway分析发现这些基因主要位于信号传导、基因表达、代谢和免疫系统相关通路。另外GO分析发现PNI组的基因改变主要涉及嗅觉受体活动,有机物质生物合成等生物学途径以及DNA结合,嗅觉感受器活动,气味结合和杂环化合物结合等分子功能,非神经侵犯(No Perineural Invasion,NPNI)组的基因改变主要涉及细胞粘附,类黄酮葡萄糖醛酸化等生物学途径以及细胞外配体-门控离子通道活性,肽酶调节活性,肽酶抑制剂活性等分子功能。Pathway分析发现PNI组的基因改变主要位于信号转导,基因表达,代谢等通路,而NPNI组的基因改变主要位于代谢,信号转导,免疫系统,蛋白质代谢等通路。相关差异基因在扩大样本中的Real time PCR验证显示FLT1基因、FBXW7基因和MACROD2基因在PNI阴性Ⅱ期结直肠癌较PNI 阳性Ⅱ期结直肠癌扩增比例高。研究结论相关差异基因的扩增和缺失可能为Ⅱ期结直肠癌发生PNI的早期事件,其可能通过影响细胞的信号转导和基因表达等过程促进神经侵犯的发生发展,嗅觉受体可能在Ⅱ期结直肠癌中PNI的发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FLT1、FBXW7和MACROD2基因在PNI阴性Ⅱ期结直肠癌扩增更为常见。相关差异基因对于筛选结直肠癌肿瘤标记物以及基因靶向治疗位点具有一定的价值。
其他文献
目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感染是全球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使艾滋病相关死亡显著减少,但长期治疗伴随的代谢异常问题越来越突出。其中血脂代谢异常相关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分析及血脂代谢动态变化的研究数据多数来自欧洲,国内研究数量少、规模小、随访时间短、局限于地区分析,迫切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临床研究以分析我国接受抗逆转录病
研究目的围绕人乳头瘤病毒(HPV)预防性疫苗应用研究的不同阶段,首先从个体接种获益的角度,探讨HPV疫苗对高危型(致癌型)HPV阳性女性未感染型别及清除后再感染型别的保护效力,以及疫苗型别的免疫原性和免疫持久性;其后从公共卫生获益的角度,探索HPV疫苗免疫规划背景下,自然分娩中的产科不良结局是否由于宫颈癌前病变及治疗的降低而改善;最后从中国推广应用的角度,在HPV疫苗于中国大陆话题热度增高的新形势
配子杀手是自私基因中的一类。这类自私基因通过杀死不携带它们的配子使遗传分离比例偏离孟德尔分离比。配子杀手在动物、植物、真菌中造成杂交不育现象,被认为是物种形成的驱动力之一。尽管已经在许多物种中发现了配子杀手,但对其作用机制仍知之甚少。在已发表的一项研究中,我们在裂殖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的野生分离株CBS5557中发现两个配子杀手基因,并命名为cw9和cw27。cw
第一部分3D生物打印模拟骨髓微环境的探索目的三维(3D)骨髓微环境在调节人脐带血来源的CD34+细胞(hCB-CD34+)的迁移,增殖和分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广泛的体外和体内研究旨在概述骨髓(BM)生态位的主要成分。然而,体外模型由于缺乏异质性和复杂结构而受到限制。本研究中,我们探索同轴挤出的的壳-核管状支架和挤出式打印的载有细胞的网状支架,以在体外模拟造血生态位。方法与常规2D共培养体系相比
第一部分 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在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稳定型冠心病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比研究研究目的: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在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稳定型冠心病(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SCAD)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尚缺乏。这项研究的目的是比较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在接受
1.目的:总结并分析通过右侧腋中线直切口经右房三尖瓣途径外科手术治疗双动脉下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结果,并通过回顾性配对分析,探讨和传统的正中切口经肺动脉途径的手术方式的围手术期临床结果和随访患者亲属满意度的差异,评价该手术入路的可行性及效果,以期改善双动脉下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预后。2.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5年6月1日至2016年10月31日期间,32例诊断双动脉下(干下型)室间隔缺损并行手术治疗的
背景和目的:可变多聚腺苷酸化(APA)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的转录后加工机制。APA通过选择不同的多聚腺苷酸化位点从而产生不同的3’末端。APA的异常调控与许多疾病有关,其中包括肿瘤。已有多项研究表明肿瘤中存在广泛的3’UTR缩短,但是许多癌种中APA的全景图还未被充分地研究,并且这些3’UTR缩短基因的功能目前仍不清楚。本研究的目的在于绘制食管鳞癌中的APA全景图,寻找受APA调控的基因,并
食管交界处腺癌(简称贲门腺癌,ACGEJ)是发生在胃及食管交界处的恶性肿瘤。在过去的五十年中,贲门腺癌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显著上升,且相较于西方国家,东亚地区的日本、韩国和中国是贲门腺癌的高发区。基因组的改变和转录组的异常是影响肿瘤发生机制及预后的重要因素。不断更新的新一代测序技术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分析和挖掘各类型肿瘤样本多组学数据的工具,但在对贲门腺癌的基因组和转录组研究上还有一定的空白,缺乏对贲
研究背景:自从首次发现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经过几十年的研究,MSCs被发现其可通过多种分子作用机制介入免疫调节并在免疫调控时展现出独特的优势。与其他来源的MSCs相比,成人骨髓来源MSCs(Bone ma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已经成为临床应用的“金标准”。大量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数据证实了这种
背景: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是血管外科重症之一,从疾病开始到出现临床症状,时间较长,但其发展往往隐匿,大多因为常规查体偶然发现,有些临床患者出现腹痛症状后,急症入院才发现,且门诊误诊率较高,经验不足医师较难发现,成为临床医患矛盾原因之一。临床中,若出现异常腹痛症状则提示预后欠佳,往往提示动脉瘤有破裂或者破裂前兆,尤其破裂性腹主动脉瘤,死亡率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