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教化与心灵启迪——论《格林童话》中的三类形象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ss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格林童话》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儿童文学著作,是著名语言学家格林兄弟花了近三十年时间从民间整理来的童话作品。《格林童话》是儿童的《圣经》,是人类童年的启蒙教材。《格林童话》是德国民间文学的璀璨明珠,更是浪漫主义催生的产物,也是宗教神学观的文学化。世界各地流传至今的童话故事都可以在《格林童话》中找到相似的形象和主题,可以说《格林童话》是后世童话的源流。《格林童话》在全世界范围内被不同年代、不同民族、不同社会、不同教育背景的儿童所喜爱。格林兄弟通过奇妙的幻想和夸张的叙事,歌颂人性的善,鞭挞人性的恶,表达了儿童对美好事物的憧憬。《格林童话》承载着成人对儿童殷切的期望和深切的关爱,是格林兄弟献给世界儿童的珍贵礼物。   论文以《格林童话》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童话中的三类形象,揭示童话对儿童善恶观念的引导作用。作者认为,儿童理性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儿童善恶观念的形成是一个缓慢萌生的过程。《格林童话》中三类形象正好对应儿童的理性和善恶观念发展的三个阶段。   论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通过对《格林童话》中非人全兽形象分析,揭示从动物到人的进化是人类的第一次生物性选择。儿童刚出生,只拥有感知,理性尚未成熟的阶段还不具备区分人与动物的能力。因此,必须以兽的形象来让儿童得以分辨人与兽的区别,促进儿童理性的生成,让儿童认识自己,认识人类。论文的第二个部分,从《格林童话》中半人半兽形象入手,解开斯芬克斯之谜,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选择,即伦理选择。儿童经过家庭教育,已经慢慢开始有理性,对于人和兽的区别开始有概念,但并不能完全区分兽性与人性,半人半兽形象代表了此时儿童蒙昧的理性意识。第三个部分,通过对《格林童话》中人的伦理形象的分析,揭示人是作为一种斯芬克斯因子而存在的,人是由人性因子和兽性因子组成的。随着年龄增长和家庭学校教育,儿童的理性因子萌生,可以分辨善恶,但还不知道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童话中塑造的一系列善的典型、恶的典型以及身上有善亦有恶的人物形象,设置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结局,教育儿童如何作出正确的伦理选择。
其他文献
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打工诗歌记录了20世纪后期与21世纪初期这一特定历史背景下数以亿计的打工者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艰难历程,透视出转型期的中国
中职学校的学生在计算机职业技能方面有着薄弱的基础,目前中职学校展开的计算机职业技能教育教学活动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论文以剑河县中等职业学校为例展开研究,在探讨该校
一、选择品种品种的选择首先考虑的是生长期,河北省夏玉米生长期一般在95-105天左右,选择品种其生育期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冀中南地区可以选择生育期偏长一点的品种,北部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球交流的增加,我国机械制造领域的人才需求也开始由传统的专业化人才开始向创新型、综合型人才进行转型.在这种大环境下,高职院校在进行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教育方式也在不断深化改革.教育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在互联网时代,高职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该如何正确的施展成为很多教师探讨的话题.本文就大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合理运用,能够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只有将多媒体技术跟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
上海“绿色热处理”发展专题研究课题由上海市经委下达,上海市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和上海市热处理团体联席会承担。2000年12月28日课题验收会假座上海市科学会堂顺利召开。出席
“数形结合”思想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可以有效的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基于此,教师要综合“数形结合”思想的内涵与价值,合理的设置课堂教学方案与模
所谓谈话场,就是将谈话节目中主持人、嘉宾、观众的谈话现场和谈话环境看成一个各种信息多向流动,不同思想相互碰撞的场。(1)营造良好高效的谈话场有利于化解录制现场的紧张
做好三项基本工作就是选好品种、施好肥料、抓好管理。影响小麦生产的四大关键问题是寒冻害、病虫草害、干旱倒伏和干热风。以下围绕四大关键问题,就如何做好品种、肥料、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