岫岩“烧香”仪式的文化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z_C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民俗学、人类学的研究中,仪式历来被认为是“文化的容器”,亦即指它会聚了一种地方性文化的多元符码,是一种文化体系的微缩体现。本文以岫岩地区“烧香”仪式为研究对象。“烧香”是当地广为流行的一种民间还愿类祭祀仪式。举行“烧香”仪式的原因大都是因为人们或是遇到生活危机(疾病、贫困、受挫)或是为实现更高的生活需求(升官、发财、生学、求子)而向神灵或祖先许愿。如愿望达成,则在当年的冬天择日“烧香”还愿,邀请神灵、祖先回家吃宴席,以此答谢它们的庇佑。因此“烧香”仪式本质上是当地人神鬼信仰的产物。当代的民俗学研究正在从研究民俗及其主体“是什么”向追问民俗及其主体“为何在”、“怎样在”转变。秉承这种理念,本文悬置了“烧香”活动是否是“迷信”的定性判断,也不去讨论神鬼是否存在、“烧香”是否灵验这一类的问题,而是集中关注仪式的过程,仪式中器具、行为、语言的象征意义及仪式是如何影响主体的经验从而塑造起超验世界的实在性的。本文在“还原”中记录,在“倾听”中传达,在解释之上解释,目的是使读者能够“深刻理解”“烧香”仪式在当地民众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本文绪论部分主要对选题的意义目的、研究现状,本文所用材料、研究方法,本文的理论创新和不足之处作以说明。第二章为“烧香”仪式概述。主要介绍了岫岩地区的自然生境、民间信仰状况、举行“烧香”仪式的原因,并记述了仪式所用的器具和仪式主持者的服饰。第三章以民俗学“整体研究”方法为指导,首先对“烧香”仪式的一般程式做出说明,之后运用纪实性手法记录了一场“烧香”仪式的现场展演。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找回“事件”发生的情境和主体。第四章对“烧香”仪式形质的形成、仪式操控者和仪式“神歌”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明晰仪式的圣/俗性,得出“烧香”仪式是被世俗性裹夹的“神圣”仪式。第五章运用符号学理论,对“烧香”仪式中所使用的器具、服饰,仪式主体的行为及仪式用语的象征意义进行解读。受结构主义思想的启发,运用“一分为三”的理论论述了当地民众宇宙观中存在着神/人/魂的三极结构,并探讨了三极之间的关系。第六章为本文核心的章节。首先借用许茨的“多重实在”理论说明神鬼信仰世界是不同于日常生活世界的另一种实在。在“烧香”仪式中,神鬼信仰世界这一超验性的实在通过仪式器具、行为和语言的象征意义建构起来,信仰者由此感受到了一种“真实性”。“烧香”仪式对神鬼信仰的播化起到了推动作用,反过来强化了岫岩地区“延巫”的风气。在意识形态的作用下,人们习惯于将诸如“烧香”一类体现民间信仰的仪式定性为“迷信”。但是在后现代知识气氛中,这种唯物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思维定势应当被超越,以还给普通民众一个自由、自在、理所当然的“生活世界”。这是结语部分所阐明的内容。
其他文献
WTO农业协议的签订以及多哈回合农业谈判的进展,对各国农业贸易政策的改革与调整产生了深刻影响,农产品贸易向着更加自由化的方向发展。中国农业贸易政策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开始
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也比较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在研究的目的意义、方法与手段、心理健康的概念标准、水平
在木塑复合材料中,较低的抗冲击强度是制约其应用的一大因素。聚丙烯本身具有较低的抗冲击强度,当加入木粉以后,复合材料的抗冲击强度会发生大幅降低,而且随着木粉加入量的增加呈
硝化反应长期以来是最重要和研究最广泛的有机化学反应之一,特别是芳香族化合物的硝化反应,其产物芳烃硝化物大量应用于农药、医药、染料、化纤、橡胶和炸药等产品的工业生产。
目的探讨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行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的近期疗效。方法对21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根据Harris评分和X线评估临床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方案。方法 51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使用预混胰岛素治疗,B组在A组
网络音乐在多元化文化背景下获得快速发展,展现着人们对音乐文化的多元价值诉求,表现为网络音乐创作的现代性和生活性。然而,网络音乐创作存在着格调不高、侵害社会风气、影
目的探讨脑利钠肽(BNP)在不同阶段COPD合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的诊断意义。方法测定单纯COPD组(A组)、COPD合并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组(B组),COPD合并肺心病缓解期组(C组)各40例,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几年,我国各地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的矛盾是传统的长学制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已
森林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观念,同时又是旅游业中发展最快的部分,被称之为“绿色”旅游,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它是以自然景物为载体,在森林公园旅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