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亭记文本分析的宋代亭建筑文化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eamye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亭建筑作为独特的建筑类型之一,是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构成要素,是古代礼制政治教化、风俗文化建构的文化载体,亦是民众园林游赏生活展开的审美场所。宋代亭建筑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揭示亭建筑的营建思想、文化意蕴、游赏审美活动与特征等内容,对总结完善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建设的智慧经验、对传统城乡风貌的保护与更新以及对当前公园城市战略思想的实施有借鉴意义。宋代亭记是记录亭建筑修建事件、游居活动、修建动因等内容的记述性文学文本,集历史文献价值、文化艺术价值、思想价值于一身,因而是一笔丰厚的建筑文学遗产。本文以宋代亭记文本为基础研究资料,以宋代地方志、地理志、艺文志、山水图像等为辅助性材料,采用建筑史学、建筑美学与文学之间的交叉综合研究方法,并借鉴社会文化学、文化地理学、文学社会学、图像学等学科的理论成果,以文本解读与跨学科研究视角阐释宋代亭建筑发展的文化全貌。通过对宋代亭记文本中430处亭建筑范例的定量分析,勾勒出两宋时期亭建筑兴修与文学书写的总体空间分布与特征。基于五大文化分区的划分,揭示了两宋交替亭建筑发展文化中心的变迁及其所带来的总体文化空间格局的演变。研究结果表明:北宋亭建筑文化的发展以中原文化区汴京为文化中心,以东南文化区、西蜀文化区为东、西两翼文化核心区并行发展,荆湖与两广文化区发展较弱。南宋亭建筑文化重心向东向南迁移,形成了以东南文化区为文化中心,荆湖文化区、两广文化区跃升发展,西蜀文化区较北宋时期发展缓慢。通过对各文化区亭建筑发展状况、城市分布特征与建筑类型的分析,揭示了宋代亭建筑发展的政绩民生彰显、社会教化与公共游赏三大社会文化意蕴。从亭建筑与城乡视域空间网络建构、城乡日常生活涵养以及城乡水利建设的密切关联入手,揭示宋代亭建筑兴修所蕴含的颂善政、彰民利的民生思想。在城市宏观区域尺度层面的城乡视域空间网络上,宋代循吏通过城池城墙、城内名山、城郊名山等重要空间节点上四望览胜式亭建筑的修建,在城市建设实践中实现了城池与四向山水人文胜迹的沟通与对话。在城乡日常生活涵养上,与城乡基础生活设施建设、道路设施建设相关联的井泉亭、桥亭与城乡送迎接待驿亭的设立,是地方循吏兴利弊害的整体人居环境建设智慧表征。此外,宋代亭建筑的兴修活动与城乡水利建设,尤其与河渠、湖池、海塘建设有着密切的互动关联。从案例的分析到文化内涵的总结,打破亭建筑作为景观小品的认知局限,重新认识其在城乡建设中的重要建筑文化职能。从国家礼制政治教化、地方文化风俗建设、个体家族文化振兴三个维度论述了宋代亭建筑自上而下的社会教化体系,揭示其与国家礼治文化、宗族文化与儒学复兴之间的深层关联。首先,从颁春、宣诏二亭的政令法律宣教、放生池亭的圣恩仁德彰显、射圃亭的序贤礼乐宣导三个方面阐述了公宇性亭建筑在国家礼治推行、礼俗下放、仁德宣扬中发挥的重要职能。其次,通过地方劝农亭、学校亭建筑与先贤遗迹亭建筑的修建与教化活动的阐述,揭示了亭建筑在地方文化建设中承载的劝农重耕、尊师重教、怀贤尚德的教化意蕴。最后,基于家族振兴、敬宗睦族思想动机而设立的族谱亭、墓亭与彰显孝道的亭建筑及其相关教化活动的举行,体现其在宗族伦理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宋代亭建筑教化意蕴的挖掘与传承对乡村文化振兴、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宋代举世重交游和“与民同乐”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分析,从宋代亭园游赏空间环境类型与游赏活动入手揭示了亭建筑兴游赏、重雅集的审美意蕴。梳理归纳了宋代亭园游赏空间环境类型及其特征,即收放自由的郡圃亭园空间、俯仰生姿的名山亭园空间、平阔深远的湖亭空间、旷奥兼备的溪亭空间以及归隐自乐的私家居憩亭园空间。从内适性情、天地之教、仁智共乐三个方面阐述了宋代文士亭园游赏活动的审美文化内涵,揭示了宋代亭园游赏的时代特征与精神。宋代亭建筑文化所蕴含的民生、教化、游赏三大思想主题,既是对当时社会文化生活与时代精神的归纳提炼,又呼应了当下为民众创建健康人居环境、公园城市战略思想、与乡村文化振兴等城乡建设主题,因而具有跨越时代的文化意义。这正是本论题抛砖引玉的研究动机所在。
其他文献
钛合金因具有密度小、比强度和比刚度高、耐腐蚀性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近几年开发的高强韧TC27(Ti5Al4Mo6V2Nb1Fe)钛合金,由于强度高和韧性好,被广泛应用于轴、框架等主承力结构件,但这种材料属于难加工材料且耐磨性不足,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为了提高TC27材料的耐磨性能、抗疲劳性能等综合性能,本文提出在冷滚压(Surface cold rolling processing,S
猴头菇,亦称猴头菌[Hericium erincaceus(Bull.)Pers],是一种食药两用菌,自有历史记载以来已被广泛应用于传统美食和中药之中。其中,猴头菇多糖被普遍认为是猴头菇的一种主要活性成分,其具备抗炎、抗氧化、抗肿瘤及体内抗肝损伤等多种功效。但是,截至目前,基于体外细胞模型研究猴头菇多糖及其改性物对胃损伤的保护作用的报道相对较少。本文以猴头菇子实体为原料,分别制备了猴头菇的粗多糖(
在微电子制造领域,基于数字控制技术的按需滴定式喷墨打印等现代印刷技术具有非接触、直接图形化沉积、灵活自定义图形等突出优势,在大面积、低成本制造方面表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因而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氧化物因其具备良好的电学和光学性能而作为核心功能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电子器件中,而研发适用于喷墨打印的氧化物墨水对于未来印刷电子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印刷电子面临的主要问题出发,设计了一种适用于打印制备
为提高军事地形学课程教学质量,在分析“课堂—现地—网络—部队”四环联动军事地形学实战化教学模式内涵与建设意义的基础上,从教学导向、内容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平台、教学团队6个方面,构建四环节联动的军事地形学实战化教学模式,指出该教学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应重点把握观念更新的同步性、学员学习的自主性、网络信息的安全性等问题,为实现为战教战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随着我国旧城更新工作的不断深入,城市历史环境的保护与更新面临日益严峻的文化传承压力。城市历史环境作为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载体,新建建筑的介入不可避免要回应文化的传承问题。在全球文化趋同的背景下,如何实现传统话语权的回归与本土意识的觉醒是我国当代建筑创作的内在追求,而这一追求对城市历史环境中的新建建筑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总结,以城市历史环境中的新建建筑为研究对象,以探索新建建筑实现文
乏氧是实体瘤的重要特征,不仅会导致肿瘤的复发、转移和耐受,还会造成同一病灶部位的肿瘤细胞表现出异质性,是肿瘤治疗的主要屏障之一。因此,开发针对肿瘤乏氧微环境的智能纳米药物,对提高实体瘤的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在本文中,我们针对肿瘤乏氧微环境的特征,设计并构建了三种尺寸可变的纳米递送系统,将不同治疗剂分级递送到肿瘤的不同区域,从而显著提高乏氧肿瘤的治疗效果。具体如下:(1)实体瘤内常氧和乏氧微环境中的
对于猴头菇(Hericium erinaceus)经多糖提取后产生的大量余渣,目前还没有其高值化利用的相关报道。猴头菇加工余渣中除了含有少量蛋白质、脂肪和矿物质以外,最主要的成分是一种不可溶于水的特殊多糖—几丁质。几丁质作为自然界中仅次于纤维素的第二大类生物聚合物,具有可再生、可降解和安全无毒等特性,在食品、材料、环保、能源和生物医药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因此,有必要对猴头菇加工余渣中的几丁质
多溴联苯醚(PBDEs)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溴代阻燃剂,其阻燃特性大大减少了人类日常生活中火灾发生的风险,但由于其环境持久性和毒性也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极高的风险。光降解是PBDEs在自然环境中转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主要的有毒光降解中间产物包括脱溴产物和多溴二苯并呋喃(PBDFs)类产物。然而,对于这些中间产物的生成机制和转化过程,目前尚不清楚。在日趋严重的PBDEs污染的背景下,PBDEs的处
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imethyl phthalate,DMP)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水体中的难降解有机污染物,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水环境安全。过硫酸盐(persulfate,PS)高级氧化技术通过生成具有强氧化性的自由基,可有效去除DMP。MOFs(metal organic frameworks)是一种高效的PS催化剂,然而将MOFs应用于高级氧化水处理的研究刚刚起步,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例如,自
有机硅弹性体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化学稳定性、耐老化性等,这使其在军事、航空航天、人造皮肤、医疗卫生、可穿戴设备等领域均具有广泛的应用。当前,有机硅弹性体多为共价交联型,难以重复加工使用。热塑性材料的开发不仅可提高资源的重复使用率和扩大资源再生来源,而且使材料可采用多种加工方式成型并提高生产效率。针对少有有机硅热塑性弹性体这一问题,本论文将以反应动态共混和化学合成的手段制备具有高力学性能和多功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