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中的母亲形象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733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代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少数民族全面统治汉民族。在这一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繁荣发展的文学作品——元杂剧是对当时社会、文化、民族心理的承载。其中塑造了大量的女性人物,毛媛媛在其论文“元杂剧女性形象研究—男权中心话语的‘隐性异化’”中将其形象地分为家中天使、人间魅影和魔女妖妇三类。很多学者都把眼光投注在元杂剧中的女性形象上,但是元杂剧中的“母亲形象”却几乎没有系统的专门的研究。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憾。母亲形象是元杂剧中经常出现的角色,相较于以往,元杂剧中的母亲形象更加成熟和多样,在“质”和“量”上都是超越以往各个历史时期的。这种转变无疑是时代变迁的重要反映,对元杂剧中的母亲形象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元代的社会状况和思想意识形态。本文将因循下面的思路对元杂剧中的母亲形象进行研究:首先,笔者对元杂剧中涉及母亲形象的作品(公认的比较经典的元杂剧作品)进行统计,然后根据元杂剧作家的创作意图将母亲形象划分为两种类型——“安分守己”的母亲和“离经叛道”的母亲,在大类中又具体进行细分。“安分守己”的母亲是符合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的母亲形象,其中包括教子有成的贤母、仁爱无私的慈母、护佑前子的母亲和从严治家的老夫人们,这些母亲形象是元杂剧作家予以彰显或赞扬的母亲形象,集中体现了封建男权社会对母亲的要求和规范。“离经叛道”的母亲主要分为贪婪自私的老鸨们和狠毒邪恶的继母们两种形象,她们是元杂剧作家予以批判和指责的母亲形象。通过对这些不同类型母亲的内部横向比较来探究她们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内涵,分析剧作家们对母亲角色的期望和这种塑造模式所具有的社会教化功能。接着是对元代以前的母亲文化和文学作品中的母亲形象进行溯源回顾,通过纵向比较,探讨元杂剧中的母亲形象与前代的母亲形象之间的关系——既体现了一种继承,又表现出一种创新和发展,如母亲形象的数量和种类更多,在杂剧中形成了一批母亲群像,在内容和细节上更加细致和具体,通过唱词、科介、宾白等较为全面地描摹了一个个形象各异、栩栩如生的母亲形象,同时出现了一些较为新颖和世俗化的母亲形象,如依托于妓院为生的老鸨还有脱离妓院步入家庭中的妓女身份的母亲等等。然后分析引起这种变化的深层原因,有元代特殊的时代因素、当时的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元杂剧作家自身的情况以及元杂剧的体制因素等等。文章最后,笔者将探析元杂剧中的母亲形象对现代母亲文化的启示,分析元杂剧中母亲形象所蕴含的积极意义。对于母亲文化来说,每个时代探讨的核心内容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如何定义“好母亲”,元杂剧中给出了元代社会的答案,由于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元代的母亲文化是有局限性的。但是不可否认,其中的一些思想认识仍然具有思考的价值和意义,对当代社会来说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其他文献
艾滋病从传入中国的那天起,就饱受争议,备受诟病,自古中国人谈性色变,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又与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再加上至今艾滋病也没有找到治愈的可能,因此人们对艾滋病的恐惧,自
通过介绍电热法高碳铬铁生产原理和铬元素毒理性特性,分析高碳铬铁冶炼过程中铬元素流向,剖析可能引起铬污染的工序环节及途径,提出高碳铬铁生产中供今后可参考的铬污染防治
目的:探讨改良Millard法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裂的效果。方法:在上唇下部和唇红缘下部各设计一小三角瓣对Millard法进行改良,修复23例单侧完全性唇裂。结果:23例创口I期愈合,患侧
周大新关注当下农村变革的现状及其前景,以其深邃的目光透过湖光山色的表面,揭示了乡村文明在资本冲击下日渐衰落的现实。他拨开了乡村现实的迷雾,向我们展示了人性嬗变和异
配制了体积掺量为0%、0.1%、0.2%和0.3%的玄武岩纤维增强早强混凝土,利用液压试验装置,对其3 d、7d及28 d的劈裂拉伸性能进行测试,并对纤维改善因子(FII)进行了分析。试验结
小说作者从不同的视角 ,凸现了在美国社会中接受强势文化 (美国文化 )的华裔青年与仍固守弱势文化(中国文化 )的老一辈人之间的矛盾。小说描述了处于美国社会边缘的华裔的种
以正硅酸乙酯(TEOS)为前驱体,氨水作为催化剂,在乙醇/水的混合体系中,制备了单分散球形二氧化硅溶胶粒子。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应用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了原料配比对
本文概略介绍了古典功利主义的基本思想 ,在此基础上对其经典作家———边沁和穆勒的思想体系在关于快乐、利已主义及道德制裁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试图在对三者的上述差异分析
<正>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频发,食品安全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关心、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德宏州工商局,如何进一步加强农村流通环节食品
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故发生后,在安全领域首次提出了安全文化命题,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已被世界各国所公认,在多种行业中得到应用。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安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