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恶性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 ML)是原发于淋巴结或淋巴结外组织或器官的一种恶性肿瘤,来源于淋巴细胞及其前体细胞。在我国恶性淋巴瘤虽相对少见,但近年来新发病例逐年上升,每年至少超过25000例,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类疾病。恶性淋巴瘤的治疗以化疗为主,同时配合放疗和生物治疗等综合治疗。尽管一部分恶性淋巴瘤经过化疗等综合治疗后可以达到长期持续缓解,但总的来说恶性淋巴瘤因为其侵袭性、原发和继发耐药等原因,治疗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因此,恶性淋巴瘤的攻克需要发展新的治疗途径与手段。目前研究较多的是肿瘤的免疫治疗,其中CpG ODN是肿瘤免疫治疗研究的热点。现已有多篇文献报道,CpG ODN对多种实体瘤的免疫治疗效果显著,但有关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研究较少。过去几十年里大量的证据显示,病原体中的核酸不仅能作为生命的基本物质而存在,而且还可以激活宿主的免疫系统。细菌中未甲基化5’CpG3’二核苷酸(CpGoligodeoxynucleotide, CpG ODN)对各种免疫细胞亚群有强大的免疫激活作用。它们能直接激活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抗原递呈细胞,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如白介素(IL)-12和IL-6等,再由这些细胞因子间接激活自然杀伤(NK)细胞及T细胞,发挥抗病毒、抗细菌感染及抗肿瘤作用。本研究运用人工合成的含有CpG基序的寡聚脱氧核苷酸刺激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观察其对PBMC的活化刺激作用,以及由此介导的对淋巴瘤hut-78细胞的杀伤作用,旨在为淋巴瘤的免疫治疗提供一种新途径。方法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健康人外周抗凝血,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常规培养PBMC;将实验分为四组:①阴性对照组:PBS+PBMC;②阳性对照组:LPS+PBMC;③实验组:CpG ODN+PBMC;④联合组:CpG ODN+LPS+PBMC.ELISA法检测CpG ODN活化PBMC后分泌IL-12.INF-γ的含量,流式细胞仪测活化PBMC表面标记CD80、CD86分子的表达;MTT法检测CpG ODN活化PBMC对hut-78细胞杀伤作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1 CpG ODN活化后PBMC培养液上清中IL-12和INF-γ的表达水平CpG ODN活化后PBMC培养液上清中IL-12和INF-γ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经LPS组、CpG ODN组及LPS+ CpG ODN组活化后的PBMC产生IL-12的含量分别60.54±1.82 pg.mL-1、115.50±19.34 pg.mL-1、120.75±13.71 pg.mL-1;产生INF-γ的含量分别为158.74±18.46 pg.mL-1、262.75±30.21 pg.mL-1、265.25±29.26 pg.mL-1。实验组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 CpG ODN诱导PBMC表面标志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PBMC在经LPS组、CpG ODN组刺激后细胞表面标志协同刺激分子CD80、CD86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增高(P<0.01);CpG ODN组刺激的PBMC表达协同刺激分子CD80、CD86明显大于阳性对照LPS组(P<0.05)。3 CpG ODN活化的PBMC对HUT-78细胞杀伤作用CpG ODN活化后的PBMC对HUT-78细胞杀伤活力显著提高。经LPS组.CpG ODN组及CpG ODN+ LPS组活化后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对HUT-78细胞杀伤活力分别为41.86±2.93%、63.65±7.98%、67.05±3.56%。其实验组0D值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形态学观察结果通过观察发现HUT-78细胞与经CpG ODN刺激后的PBMC共同培养48小时后,形态学改变较明显:有些细胞边界不清,相互融合,部分细胞可见核浓缩。结论1经CpG ODN2006活化PBMC分泌细胞因子IL-12和INF-γ水平显著提高。2 CpG ODN刺激PBMC表面表达的协同刺激分子CD80、CD86水平明显增高3 CpG ODN显著增强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对HUT-78细胞杀伤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