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气候变化热点的识别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ZeDongNiMaBi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强度、频率、空间范围和持续时间的变化越来越显著,由此引发了连续不断的洪涝、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受到了国际科学界的广泛关注。由于不同区域的极端气候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不同,一般将响应最剧烈的区域称为极端气候变化的热点。热点的识别及其时空演变特征是国际气候变化领域研究的重点。极端气候要素包括极端降水、极端温度和极端风。系统研究极端气候变化需要考虑上述要素的强度、频率以及年/年代际特征。前人关于极端气候变化热点的研究大多是基于极端降水或/和极端温度的强度或/和频率的单因子或双因子的变化来开展,且缺乏对极端风的研究。基于已有研究的不足,综合考虑上述极端要素的强度变化(△I)、频率变化(△F)和年际变率变化(△σ),本论文开展了全球陆地区域极端气候变化热点的辨识研究,并预估了其未来的时空演变特征。
  本论文首先利用CMIP5多模式模拟的逐日资料,在RCP8.5情景下,分别计算了上述极端气候要素的△I、△F和△σ,识别了单因子和多因子全球极端气候变化的热点,并研究了其在未来不同时段的演变特征。为了研究区域尺度上极端气候要素空间分布的精细特征,本文聚焦于中国区域,利于历史观测数据作为参照,依据误差订正和空间降尺度方法(Bias Correction and Spatial Downscaling,BCSD),在RCP2.6情景下将13个CMIP5气候模式模拟的2米日最高温度降尺度到了0.25°×0.25°。基于此高精度数据预估了中国区域极端温度在未来的变化,并将上述降尺度方法扩展到了全球近地面气候要素。此外,为了研究极端气候变化的原因,以2014年中国东部夏季极端降水为例,开展了气候模式的数值敏感性试验,研究了中国东部极端降水的形成机理。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
  (1)在全球增暖1.5℃和2℃情景下,通过同时考虑极端降水(极端温度)的△I、△F和△σ,识别了全球极端降水(高温热浪)变化的热点。CMIP5多模式集合平均结果表明,在两种增暖情景下,极端降水变化的热点均位于撒哈拉地区,而高温热浪变化的热点均位于南美洲、非洲南部、澳大利亚和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减少0.5℃额外增暖,极端降水和高温热浪的△I、△F和△σ均减小,且极端降水对气候变暖响应幅度的全球平均值减小7%-8%,高温热浪对气候变暖响应幅度的全球平均值减小10%-20%。在相同增暖情景下,极端降水的强度、频率和年际变率对气候变暖响应幅度的全球平均值相差不大,而高温热浪的频率和年际变率对气候变暖的全球平均响应幅度比其强度更加剧烈。
  (2)构建了多个极端气候要素变化的综合指标,在RCP8.5情景下研究了全球极端气候变化的热点及其演变趋势。通过同时考虑极端降水、极端温度和极端风的△I、△F和△σ,构造了一个区域气候变化指数(Regional Extreme Climatic Change Index,RECCI),用于表示不同区域的极端气候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总响应幅度。根据RECCI在全球陆地区域(60°S-90°N)的空间分布,识别了RCP8.5情景下未来三个时段(2016-2035、2046-2065、2080-2099)极端气候变化的热点。比较三个时段热点的地理位置发现,极端气候变化的热点会随着季节和时段变化,而亚马逊区域是21世纪唯一稳定的热点。进一步研究表明,在不同季节,极端气候要素对RECCI的贡献不同。以东亚地区为例,极端温度指数的季节性变化比较明显,在北半球夏季,与极端高温相关的指数对该地区RECCI的贡献较大,而在北半球冬季,与极端低温相关的指数较为重要。此外,东亚地区极端指数的△F对RECCI的贡献比△I和△σ大。
  (3)以中国区域站点观测数据作为参照,基于BCSD方法,将CMIP5多模式模拟的2米日最高温度进行统计降尺度,构建了一套高精度数据集,并基于此数据研究了中国区域极端温度在未来的变化。由于在常用的RCP2.6,RCP4.5和RCP8.5情景下,RCP2.6是唯一可以实现1.5℃增暖目标的排放情景,但目前缺乏该情景下统计降尺度的气候数据集。利用BCSD方法,对13个CMIP5气候模式在RCP2.6情景下的2米日最高温度进行误差订正并降尺度到0.25°×0.25°。基于此降尺度数据,研究了中国区域极端温度在未来的变化,并与CMIP5多模式集合展开了详细比较。结果表明,BCSD统计降尺度方法显著减小了CMIP5多模式集合的2米日最高温度在全国范围内的冷偏差,尤其是在站点稀少的青藏高原地区;2米日最高温度、夏日指数、年最高温度、热浪的强度和频率在2006-2065年期间均有微弱增加的趋势,且统计降尺度前后两套数据的趋势相差不大;统计降尺度后,CMIP5多模式集合的极端温度指数的模式不确定性显著减小。
  (4)以2014年中国东部夏季极端降水为例,开展了气候模式的数值敏感性试验,并结合观测数据,揭示了该地区极端降水的形成机理。观测资料显示,2014年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呈“南涝北旱”的空间分布型,具体表现为华北经历了过去60年最严重的干旱,长江及其以南地区降水异常增多。以此次极端降水事件为例,利用大气环流模式(IAP-AGCM-4.1)在全球以及四个不同海域开展海温异常的敏感性数值模拟试验。四个海域分别是:北太平洋、印度洋、北大西洋和赤道太平洋。将模拟结果与观测对比后发现,全球试验、北太平洋试验和印度洋试验很好地再现了2014年夏季的大气环流型,进而成功地模拟了降水异常“南涝北旱”的空间分布型。北大西洋试验和赤道太平洋试验模拟的大气环流与观测存在较大的差异,仅仅成功地刻画了中国北部的干旱。综上所述,2014年中国东部的夏季降水异常是全球海温异常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北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异常至关重要。
其他文献
年代际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关于年代际尺度气候变化的研究还不够充分,许多事件的形成机制尚不明确,开展年代际气候变化及其归因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东亚区域气候属于典型的季风气候,影响气候变化的因子很多,年代际变化的归因尤为困难。以往关于东亚年代际气候变化的归因研究往往使用全球模式作为研究工具,但全球模式在区域尺度的适用性并不理想。本文以区域气候模式
学位
每年在热带洋面上都会生成上百个热带扰动,但是只有其中的一小部分可以发展成为热带气旋(TC),TC生成的准确预报是业务中的难点。关于TC生成的中尺度发展过程主要有两种理论:“top-down”发展和“bottom-up”发展。在降水特征方面,这两种理论则是分别强调层云降水和对流云降水在TC生成方面的作用。层云降水和对流降水有着截然不同的动力和热力特征,将这两类降水分别进行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本文旨在
学位
中层大气与对流层密不可分,存在辐射-化学-动力的耦合,并在天气、季节、年际、年代际尺度上存在相互作用,大气模式和耦合模式中引入平流层过程,可以显著改进对流层业务预报和季节性预测的能力,减小气候模式评估和气候预估的不确定性。改进和发展平流层模式,利用可以分辨平流层的大气模式研究平流层的动力环流和变率以及平流层-对流层的耦合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模式发展趋势之一就是垂直层数和高度的提高,使模式
学位
雷达资料同化对于改进数值模式的初始场、提高中小尺度天气预报的准确性有重要作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的集合四维变分同化方法(NLS-4DVar)是一种结合了集合卡尔曼滤波(EnKF)和四维变分同化(4DVar)优势的混合同化方法。引入多重网格策略的MG-NLS4DVar方法不仅可以避免使用伴随模式,而且可以从大尺度到小尺度依次修正误差得到精度更高的分析场。本文将高效的MG-NLS4DVar方法应用于雷达
水汽是天气和气候变化研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可以提供时间序列长和空间覆盖率高的格点化大气湿度资料,被广泛用于气候变化研究中。但由于水汽的时空变化大,并且天气和气候模式中基于稀疏化处理的数据同化吸收的水汽观测信息非常有限,因此再分析水汽资料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有必要对其进行检验评估。随着气象卫星遥感手段的发展和完善,卫星遥测水汽已成为全球大气水汽观测数据的主要来源。本文利用
学位
孟加拉湾夏季风是亚洲夏季风中爆发最早的一支季风,平均爆发时间为四月底五月初。深入认识孟加拉湾夏季风爆发过程及其动力学机制,有助于提高夏季风预测水平,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近期对于孟加拉湾夏季风爆发过程的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原调节南亚区域海陆气相互作用导致季风爆发涡旋生成、与西太暖池上空对流激发的南亚高压西伸在孟加拉湾东部辐散抽吸、上下耦合导致季风爆发性涡旋发展和孟加拉湾夏季风爆发。年际尺度上,热带印
黑潮在向北运动的过程中,途经吕宋海峡时发生偏转,携带太平洋水进入南海,对南海内的热盐收支、环流、涡旋活动及气候变化等均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通过观测资料、理想模式和高分辨率海洋环流模式分析了吕宋海峡东侧不同极性涡旋对不同入侵路径的作用,不同强度涡旋对流套路径的影响,及中尺度涡在黑潮入侵年际变率中的作用,具体结果如下:  1、首先在观测资料中证明,相比于跨越型和泄漏型两类路径,中尺度涡更容易对流套型路径
学位
中南半岛地区是印度季风和南海-西北太平洋季风的过渡区,它的季风降水与印度季风和东亚季风关系密切,影响着东南亚地区的气候。相比于印度季风和东亚季风的研究,目前关于中南半岛气候变化的研究相对较少,并且之前研究多是针对境内某个国家或某些区域的降水变化的研究。整个中南半岛的气候特征和年际变化以及影响其变化的因子、过程还需要更系统和详细的分析。本文利用GPCC降水资料、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Ha
学位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中亚地区极端高温事件趋频,造成日益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对中亚地区温度气候变化的研究多集中在平均温度,缺少对极端温度的研究。本文基于均一化的站点观测资料,揭示了中亚地区近百年热浪的时空变化特征及该地区热浪发生的物理机制;进而开展了热浪变化归因、热浪对劳动生产力的影响评估及其未来情景预估的相关研究。本研究弥补了中亚地区热浪研究的空缺,为该地区气候适应,制定防灾减灾政策,提供了新的认
学位
东亚夏季风系统作为海-陆-气紧密耦合的气候系统,其西部为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东部为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在东亚夏季风的建立和维持过程中,高原的抬升加热对东亚夏季风格局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以往关于高原热力作用对东亚夏季风年际变率的影响主要关注陆气相互作用过程,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海洋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本论文利用多源再分析资料,线性斜压模式以及CESM气候系统模式的数值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