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电线路高频激励融冰与工频谐振融冰研究及对比分析

来源 :长沙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8次 | 上传用户:yungu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输电线路覆冰是我国南方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对电网安全运行危害极大。尤其是在2008年冰灾中,南方多省境内的输电线路都遭到了极大的损害,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巨大。故输电线路融冰技术很早就受到了电力科研人员的重视与研究。如今较成熟的技术有交流短路融冰和直流短路融冰,但前者受融冰电源无功容量所限,适合应用在220kV及以下电压等级或短距离输电线路;后者则需要造价高昂的直流融冰电源,经济性有待提高,宜对高压长距离输电线路融冰;近年提出的新型高频高压激励融冰法融冰电流小,融冰效率高,有利于实现在线融冰,但其相关理论基础需要更深入的研究,高频激励融冰电源装置正待研发。针对高频激励融冰亟待研究的问题和交流短路融冰现有的缺陷,本文研究了高频激励融冰和工频谐振融冰的关键问题并进行了对比分析。首先对高频激励融冰法作了深入研究,在建立高频激励融冰的物理模型与提出几种融冰接线方式的基础上,运用均匀有损传输线理论,探讨融冰功率衰减条件下激励融冰的工作频率和电压的确定方法;以三峡-万县500kV典型交流输电线路为融冰对象,研究了一种激励源参数为3kHz/11kV的激励融冰方法的可行性;以此为基础,提出一种基于CPS-SPWM技术调制的交-直-交三相级联H桥电压型变频器结构作为高频融冰激励源的解决方案并运用MATLAB仿真验证。另一方面,为解决交流短路融冰应用范围受限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覆冰线路串联谐振原理的工频交流融冰方法,分析此方法的基本原理后建立了线路融冰的物理模型;针对四种典型导线进行了算例分析;通过定量分析融冰谐振电压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并提出降低谐振电压的办法;给出了工频融冰电源和融冰串联补偿设备的初步设计方案。最后,在上述研究基础上,以输电线路四种典型导线为参考对象,应用ANSYS对高频激励融冰、工频谐振融冰和直流短路融冰的主要技术指标作了对比分析,得出各自技术特点和适用范围,以期为前二者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与技术基础。论文提出的基于融冰功率衰减条件下高频激励融冰工作频率和电压的确定办法更贴合实际,设计的高频激励源方案能可靠输出高频电压,同时谐波含量低,开关损耗小;提出的工频谐振融冰解决了交流短路融冰需提供过大无功功率的问题,同时可从系统引入工频电源甚至串补电容器,融冰成本低,对于解决输电线路覆冰问题具有重要理论和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自2009年美国联邦政府数据开放平台上线运行以来,政府数据开放在许多国家和地区迅速推进,政府数据开放成为近年来公共管理和大数据领域的热点问题。随着国内各地方政府数据开放的推进和发展,近年来各地掀起了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建设的热潮。平台是用户获取和利用数据的门户,是数据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的桥梁,平台的用户体验能直接并客观地反应当地政府数据开放的能力和水平。国内外学者对现有政府数据开放平台的研究侧重于平台
结合虎跳门大跨度连续刚构主桥的方案设计进行了整桥计算分析和1∶16.7的缩尺模型试验研究,通过对试验模型在静力加载至使用荷载时的静力强度、刚度变化及裂缝观测等考察,验
商水县常年农作物种植面积17.33万hm^2,农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38.67万hm^2次,防治面积40.67万hm^2次。按照“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总体要求,2018年,商水县植保植检站积极开展
为了满足新工科建设和智能制造对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组建了中国制造2025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基地——工业4.0汽车智能制造实验基地。介绍了基地的平台构建,从教学模
文章在对国内外物资管理系统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将RFID技术应用到军队战储物资管理中,使用高效的信息化标识,使军队实现后勤物资透明化成为可能,为自动获取在储、在
我国是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第三个要求对本国企业实施全面内部控制评估的国家,这对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人员的内部控制评估技能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基于这一背景,文章重点探讨了内部控
客运专线的建设,带动了铁路桥梁建设整体技术水平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速条件下铁路桥梁的发展趋势。为了今后更加科学合理地开展高速铁路建设,有必要在建设过程中总结
高校经费是高校发展的基础,经费管理则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点,高校经费管理要严格按照国家财经纪律规定进行。如今,随着高校扩招规模的不断扩大,经费及经费管理在高校发展中的
创新教育在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江苏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充分整合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筹建了电子设计与工程应用创新实践基地,为学生开拓创新能
长期以来,我国女性领导者一直受到传统观念的压制和自身能力的束缚,因此公共部门女性领导的比例很低。虽然近年来比例在渐渐上升,但公共部门女性领导的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