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是衍生于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想中,文学和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一种文本理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法国后结构主义批评家茱莉亚·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首次提出互文性以来,许多理论家对互文性理论的发展均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克里斯蒂娃对互文性的定义为:“任何文本的构成都仿佛是一些引文的拼接,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个文本的吸收和转换”(Kristeva,1980:66)。互文性理论主要探讨的是文本建构和文本解读的过程当中,当前文本和其他文本的关系。翻译活动作为在理解原文本意义的基础上,并在原文本制约下进行再创造的活动,这一特点符合互文性理论的研究范畴。在翻译研究领域,国内外翻译理论家均将互文性引入到翻译研究中来。虽然互文性理论是一个动态、开放、多元的理论,但在翻译实践方面还具有不足之处。中国古典诗歌中,大量元素充斥着互文性特点。在本篇论文中,将以中国唐代著名诗人李白诗歌的英译本作为研究分析案例,文中诗歌英译版本分别选自中国翻译大师许渊冲及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本文主要从宏观及微观两个层面分别探讨李白诗歌互文性对翻译过程中文化内涵、典故、意象传递的影响。从而探寻译者怎样在互文场中搜寻适用的互文本来完成从原语到目的语之间的高效信息传递。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目的及国内外李白诗歌翻译情况。第二章介绍研究理论框架,互文性的定义、分类以及互文性与翻译。第三章探讨互文性与李白诗歌中两大主要元素:典故及意象。第四章从互文性角度出发对许渊冲和庞德的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总结翻译策略。第五章为本文结论部分,通过之前章节对译本的具体分析比较进一步论证译者对互文性的处理以及选取合适的翻译策略,才能达到传递李白诗歌典故含义及意象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