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汉-英三语者语言表征与加工的心理学研究

来源 :华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ongyu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语者(trilingual)是指掌握三种语言的人。与双语者(bilingual)相比,他们不仅存在着语言掌握数量的差异,还存在着某些质的差别。三语者的语言表征与加工在近些年来已经开始引起语言学界的关注。但是,关于三语者语言表征和加工的认知研究还很少。而只有从语言的认知机制入手,才能更深刻地揭示三语者与双语者的异同点。 我国民族众多,各民族学生在学习本民族语、汉语的同时,第三语言(如英语)的学习也日益普及。少数民族学生的三语教育问题,特别是第三语言的学习问题,已经受到我国外语界、语言学界、民族界和教育界的重视。虽然已有研究者在思考和研究少数民族的英语教学,但是,对少数民族学生语言学习的内部加工机制的关注却很少。在学习第三种语言时,三语者的头脑中将进行怎样的操作?第三种语言的学习与已经掌握的语言的学习机制是否相同?三语者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学习第三门语言?学习三种语言又使三语者的语言认知结构发生怎样的变化?毫无疑问,对于上述问题的探讨,亦即对其语言认知机制的揭示,是探求科学的第三语言教学方法的基础。 当前,对三语者语言认知机制的研究还相当匮乏。本研究将沿袭以往双语研究的思路,以藏-汉-英三语者为被试,采用不同的实验范式和实验材料,系统地探讨三语者的语言表征、语言之间的联系模式以及言语理解和言语产生中语码切换的特点,以期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三语者的语言表征与语言加工机制,进而揭示三语者与双语者的异同点,为三语教育,特别是少数民族的英语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根据。 本研究共包含4个实验: 实验1采用跨语言重复启动的内隐研究范式,发现藏-汉-英三语者的语义共享分布表征,词汇独立表征。这说明,藏-汉-英三语者的语言表征特点与双语者的语言表征特点基本相同。 实验2采用与实验1相同的研究范式,发现藏-汉-英三语者两两语言之间的联系模式是复合式。其中,藏语与汉语为语义中介联系模式,汉语与英语为词汇联系模式,藏语与英语之间没有直接联系。这说明,藏-汉-英三语者的语言联系模式与双语者既相似又有不同之处。 实验3采用真假字词判断任务,考察言语理解中藏-汉-英三语者的语码切换特点,同时选取汉-英双语者完成汉、英切换任务,以比较三语者与双语者的异同点。结果发现,对三语者而言,不同的两两语言之间进行切换时,切换特点不同;但是,三语者与双语者的切换特点基本相似。这说明,在言语理解中,三语者与双语者的语言加工具有相似之处。 实验4采用图片命名任务,考察言语产生中藏-汉-英三语者的语码切换特点,同时选取汉-英双语者完成汉、英切换任务,以比较三语者与双语者的异同点。结果发现,对三语者而言,不同的两两语言之间切换时,切换特点不同,但与双语者的切换特点基本相似。这说明,在言语产生中,三语者与双语者的语言加工具有相似之处。 基于实验研究的结果,我们尝试提出了三语者的语言表征结构模型;同时提出了第三语言学习媒介语选择的重要性;并建议采用本民族语言作为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学习媒介语。
其他文献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是代表委员共商国是的最高议政平台,也是新闻媒体各展所长、同场竞技的大舞台。2016年全国两会,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后的第一
球场观众暴力问题已经成为各国政府需要共同面临的世界性问题。在全世界范围内,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球场观众暴力问题。为了消除这一顽症,欧洲许多
文中对带壳弹药触地爆炸效应 ,特别是冲击波和地震波的产生及计算进行了分析与试验研究作为爆源组成的壳体显著地影响了冲击波及地震波强度影响显著。 In this paper, the g
语文美育是审美教育理论在语文学科中的应用,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塑造审美人格。但是,由于语文教育目的与高考选拔制度之间存在矛盾及文学作品的教育
期刊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各种原因,纷繁复杂。但是最关键的还是教学方法的陈旧。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既和实际生活有所脱节,又缺乏现代生活的时尚气息,学生缺
CUBA联赛(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是中国体育史上第一个面向高校,以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篮球人才为目标的大学生篮球联赛,已经走过了十年的发展历程。CUBA联赛的成功举办并吸引了越
近年来,有关客体工作记忆的结构、功能及其属性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研究者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探讨:①客体工作记忆的存储机制是什么?研究者们提出了4种理论:客体理论、特征理
(发电厂和变电所电气部分)的倒闸操作部分对发电厂、变电站的电气一次设备的“双重名称”有明确要求,但对“双重名称”的命名却没有规定.
消费需要,对于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而言,基于躯体和身心状态的变化,其社交半径逐渐减少,家庭环境及风俗习惯导致的消费行为存在着特异性的特征。从研究者的角度,选择消费需要和消费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