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迷思概念的成因及教学策略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d0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概念是科学知识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引导学生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是生物学教学的核心。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就已经具备了一些来源于生活和学习的知识基础,形成了学习前概念,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前概念都有利于学生构建科学概念,有的学习前概念可能是不同于科学概念甚至是与之相反的概念,也即表明学生存在迷思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并未了解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的迷思概念,也就错过了帮助学生将迷思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的机会。所以在新概念教学前对学生的迷思概念进行诊断并分析其成因,真正落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查阅文献,了解了国内外迷思概念的研究现状,并对迷思概念的成因、特性、诊断方法和相关理论依据进行论述;在此基础上以四川省乐山市的生物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深入分析了高中生物教师对学生迷思概念探索的现状;通过编制和施测三阶层检测调查问卷,对四川省乐山第一中学校高一学生的迷思概念水平进行诊断;根据参考文献和教学经验对这些迷思概念的成因进行分析,并分析诊断结果,归纳总结为高中生物必修1迷思概念库,为教学提供真实有效的参考信息;论文中以“细胞的增殖”为例,通过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构建针对迷思概念诊断结果的教学设计,开展教学实践研究,并提供了一些概念转变的策略。整体结论如下:1.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教师中共有98.67%的教师认为了解学生的原认知对课堂教学有帮助。其中有74.67%的教师曾经尝试过对学生进入课堂前的原认知进行调查,这些老师使用的方法主要是:讯问学生和根据往届学生中常见的错误进行猜测。另外25.33%的教师未曾尝试过在进入课堂前对学生的原认知进行调查,这些教师中大部分对概念教学不了解或有一点了解。这表明虽然绝大多数教师认为诊断学生的迷思概念对课堂教学很有帮助,但是却未进行高效准确的诊断,还有部分教师缺乏对概念教学的认知。被调查的教师认为学生的不正确认知主要来自于:之前学习的知识不扎实、缺乏生活经验、概念本身太过抽象;大多数教师认为学生对理解性的知识更容易产生不正确的认知。2.三阶层诊断测验结果显示,在正式课堂教学前,学生对高中生物必修1的内容普遍持有不同程度的迷思概念,尤其是对于“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能量供应与利用”以及“细胞的生命历程”这三章内容,学生的迷思程度较高,这些迷思概念具有思考性、主观性、不稳定性、顽固性、普遍性、不完备性等特点,对学生进行科学概念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根据文献及教学经验分析这些迷思概念的成因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学生自身因素;日常生活、文化环境因素;学校、教师因素。3.通过教学实践,比较分析实验组班级和对照组班级学生的学业成绩变化和迷思概念转变情况。结果显示,实验组班级的学业成绩有明显提升,迷思概念水平显著降低。这表明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应在教学前探查学生的迷思概念情况,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设计和概念转变教学。针对学生的以上迷思概念结合概念转变理论,提出了POE教学策略、比较教学策略、合作学习教学策略、概念图教学策略、直观化教学策略,用于转变学生的迷思概念。不论是哪种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都应该落实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将迷思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他文献
中国科学院同位素应用赴苏考察团是由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原子核科学委员会同位素应用委员会和各国家机关和研究单位的工作人员组成,共计二十二人,1959年12日至1960年1月在
期刊
海洋具有广阔的环境,约占地球面积的70%,高盐、高压、低温、低氧,弱光照甚至无光照等独特的条件塑造了大量不同于陆地生物的种群与群落。海洋来源的微生物由于身处海洋独特环
21世纪电力供应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未来电力技术急需进一步的发展。由于环境压力、能源短缺,人类社会向低碳经济发展,欧美提出了智能电网的方案。文章通过讨论智能电网的产生
<正>近日,泰康保险集团旗下专业从事健康产业投资和管理的全资子公司——泰康健康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泰康健投")在京正式成立。泰康健投拥有泰康医疗、泰康之家
会议
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目前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文章从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了该课程的改革应该注意内容的规划与更新、改变教学方法、改革考试形式、改变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