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目标确立后,综合国力持续提升,金融改革不断加快,银行支付体系逐步完善,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广泛应用,对减少现金流通,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支付效率,培育社会信用,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使用。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支票交换处理方式落后,使用范围长期受限于一个城市区域,其管理体制、交换模式、风险控制等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了支票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研究我国支票业务的发展现状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和有效建立支票交换的最优模式,促进支票交换区域扩大,推进支票流通技术创新,已经成为我国银行业发展非现金支付工具的重要课题。本文是从支票能否解决跨区域交换的角度对实现支票全国通用进行研究的。在支票交换模式的选择中,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特征,即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最值得关注的问题。经验和数据都表明:一个经济区域内经济主体间联系的密度决定了支票结算量的大小。所以,支票交换模式应在系统构建上运用管理经济学的“布点理论”,充分体现出资源的最佳配置,以最小的投资最低的运行成本博取最高最大的效率和效益。即通过以经济区域为主,以行政区划为辅,在全国合理划分若干区域,推动区域内和区域间支票交换,促进全国跨区域支票结算和交换模式的创新。 本文主要内容分五章: 第一章,对我国支票交换现状问题进行概括分析,提出跨区域支票交换问题。支票结算方式是我国当前最为普遍采用的一种非现金支付手段之一,也是世界上通用的支付方式。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一些国家票据交换所开始采用票据截留方式实现支票交换的便捷和清算的电子化。但是,由于我国支票交换长期受到观念、法律、地域、技术等方面的限制,使得支票基本只在同城或一定狭小的区域范围使用,且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抑制了社会经济日益发展对多样化支付手段的需求,影响了金融服务水平的提升,制约了我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本章提出创新我国支票交换模式,实现支票全国互通使用,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金融理论和实务研究与实践的的重要课题。并简介了本文研究思路与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对美国、亚太主要国家(地区)、欧洲国家及欧元区国家支票交换历史、模式、法律等进行分析和评介。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世界发达国家对支票交换模式、技术、范围都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其先进程度所表现出的支票处理速度加快,支票交换成本降低,支票存储更为方便,支票结算效率大为提高的优势十分明显。因此,本章通过对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支票交换模式、支票交换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分析,目的是找出其共有的支票交换发展模式的特征和机理,为我国支票交换模式的创新提供支持和借鉴。 第三章,作为论文分析的重点,对我国经济金融的区域性特征进行概括论述,并就有关理论应用和原则提出意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正在逐步得到确立,金融市场得到长足发展。本章通过对我国经济、金融发展中有关数据比对分析和对“布点理论”的应用与阐述认为:中国经济格局已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特征,这种区域经济发展又使得金融业也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点。在我国支票交换系统建设的理论支撑和原则上应当充分考虑这些特点,以求得努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我国跨区域支票交换模式的创新。 第四章,作为论文的研究重点,提出我国跨区域支票交换的三种模式,并就系统模式建设的技术构建和当前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尤其是区域经济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为重要的经济体。因此,本章认为:建设我国支票交换系统应充分运用有利条件,取利去弊,变革支票交换模式,实现支票业务流程创新和在支票传输技术层阶上完成重新构建。 第五章,结论。本章总结了本文的主要观点,并得出结论是:建设我国支票交换系统应在支票交换模式上实现支票业务流程创新和在支票传输技术层阶上完成重新构建。具体建议是:应选择以经济区域和行政区划相结合模式,按照三级层次分别建立中心城市票据交换所、区域票据交换清算中心和全国票据交换清算中心,在技术构建上与之匹配,也按照三层结构建设,以实现支票截留、影像传输、资金联网清算为主要内容的全国支票交换系统,实现支票在全国范围内的互通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