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米哈伊尔·阿法纳西耶维奇·布尔加科夫(1891-1941)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俄罗斯作家之一。作为俄罗斯文学和文化传统的忠实维护者和继承者,他在作品中经常涉及俄罗斯经典文学作品和典型的文化现象,借此把主人公的存在与俄罗斯历史文化联为一体,使作品具有了深广的意义。这一点殊异于当时的苏联主流文学,并导致了作家的坎坷命运--布尔加科夫生前在苏联少有作品发表。但时间,如同在他的作品中一样,在他的个人命运中也具有神奇的功能。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斯大林体制在苏联瓦解,文学的“解冻”和回归时期相继来临。布尔加科夫的作品在回归文学的浪潮中重见天日并获得巨大声誉,他被归入20世纪最重要的俄罗斯作家之列。
论文研究的是由长篇小说《白卫军》改编的戏剧《图尔宾家的日子》。该剧在著名的莫斯科艺术剧院上演并大获成功,被称为剧院的另一部《海鸥》。戏剧是根据作者亲自见证的基辅国内战争的史实创作的。主人公图尔宾一家及其朋友都属于自卫军阵营。在不可逆转的灭亡的历史命运下,他们表现出了崇高的使命感和人格尊严。对革命环境中人的内心状态的关注是剧作的中心问题,在剧作中主人公内心复杂的矛盾和痛苦得到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历史事件则不像在编年史中那样具有独立意义,它们仅仅构成人物活动的环境。剧作对各种历史力量的正面冲突仅作一带而过的描写,大量笔墨被用于刻画忠诚的白卫军军官们的悲剧性心理和盖特曼及高级军官们可耻的逃跑行为。作家在真实地反映国内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心理磨难的同时,对人们进行了严厉的道德审判。
论文主体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对布尔加科夫的创作道路作了概要性的回顾,归纳出了作家人道主义的创作立场,并论述了这一立场的不合时宜性,为研究戏剧《图尔宾家的日子》提供了大的背景。这一部分还评述了苏联批评界对戏剧《图尔宾家的日子》的尖锐攻击,分析了这一现象背后深刻的社会原因:政治斗争介入文艺领域,文学创作充满阶级斗争和政治宣传的热情,其固有的艺术性却被忽略。布尔加科夫坚持人道主义的创作立场,注重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创作格调与宣传文学格格不入,因此他受到猛烈攻击是不言而喻的。
第二部分以归纳主题的方式探讨了布尔加科夫人道主义的创作立场在戏剧《图尔宾家的日子》中的表现。剧作通过深入细腻的心理刻画展示了图尔宾等自卫军军官的悲剧命运和他们在这一命运下所表现的崇高的道德力量。白卫军不是被作为红军的阶级敌人加以刻画,而是被作为承受着悲剧命运的“人”加以关注。剧作充溢着对“人”的不幸的同情和对其内心力量的赞叹。在俄罗斯文化背景下,自卫军军官们并非只有军人身份,他们同时也是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的悲剧命运代表了俄罗斯知识分子的命运。沙皇帝国的覆灭不仅仅意味着一种社会制度的消亡,更意味着俄罗斯精神文化传统的灭顶之灾。知识分子作为精神文化的主体,遭受了沉重的心理挫折。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问题在剧作中得到了充分表现。此外,作为一部历史剧的作者,布尔加科夫的历史观点深刻而具有正义性。他汲取了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关于社会历史的深刻思想。他虽同情自卫军中的正直人士,但毫不掩饰地指出了他们必然灭亡的命运;他无意讴歌红军的胜利,但红军在剧作中被如实地表现为有广阔前景的历史力量。决定这一切的是人民的意志。在对彼特留拉匪帮的描写中则传达着这样的观念一战争是自然力的盲目爆发,是违背人性的。
第三部分分析了剧作的艺术特色。这里所说的艺术特色不是单纯的文学手法和技巧问题,而是源于作家思想立场和当时社会环境的一种特殊气韵。与宣传文学着眼于“当下时间”不同,布尔加科夫的创作着眼于“永恒”,关注的是人类的永恒价值。在各种力量的现实冲突中,布尔加科夫揭示出了事件中的潜在冲突,如战争对人的压迫、战争的野蛮与文化的优美之间的反差等。事件现实层面与隐含层面之间的矛盾和反差产生了戏剧艺术世界的强大张力。此外,布尔加科夫对道德问题的鲜明态度也直接影响了剧作的艺术风格。《图尔宾家的日子》不是色调单一的剧作,各幕场在情感氛围、节奏和色调上有着丰富的变化。富于喜剧色彩的快节奏的辛辣讽刺和富于悲剧色彩的沉重缓滞的悲痛情调交织并存。语言作为戏剧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被作家运用得十分出色:不仅每个人物都有与其思想性格相符的语言风格,而且,作家还在众多人物话语中运用“重复”的修辞手法,该手法在塑造不同人物形象时相得益彰地起了不同的作用。
论文旨在通过研究布尔加科夫的代表性剧作探讨作家的创作个性及其创作的根本特质,揭示在尖锐的社会条件下作家人道主义的创作立场、深邃的思想和不屈的个性对其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艺术特色的深刻影响。布尔加科夫的创作道路及作品本身体现着崇高的精神力量,这是其创作的经典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