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MeV以下中子诱发~(10,11)B和~6Li反应双微分截面文档的建立及~5He在n+~(10,11)B反应中发射的研究

来源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shijun35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阐述了在统一的Hauser-Feshbach和激子模型理论基础上发展的新轻核反应理论,并且应用这种模型方法计算和分析了20MeV以下中子诱发10,11B和6Li反应的全套中子数据,建立了20MeV以下10,11B和6Li包含双微分截面文档(文档六)的全套中子数据库。特别是应用改进的LUNF程序在更新的模型参数下对5He在中子诱发10,11B反应中的发射做了细致地讨论。轻核双微分截面数据在核工程设计,以及中子辐射屏蔽设计中都有着很重要的应用价值。然而国际上各大中子评价数据库中都没有很成功的理论模型方法给出既能够保证能量平衡又包含全部出射粒子信息的双微分截面文档。新轻核反应理论采用统一的Hauser-Feshbach和激子模型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其能够描述从复合核到剩余核分立能级的预平衡发射机制,而这种机制在轻核反应过程占主导地位。该模型严格地考虑了核反应过程中核反冲效应,保证了能量平衡。在这一模型中,整个核反应粒子发射过程中严格遵守角动量守恒和宇称守恒。由于粒子发射到剩余核分立能级的发射率需要准确的穿透因子,因此采用光学模型来获得合适的中子以及带电粒子的光学势。为了将理论计算与实验测量进行比较,以验证轻核反应理论计算结果的正确性,还考虑了坐标系转换和能级展宽效应。10B和11B在CENDL库中尚未有双微分截面文档。因此我们采用新发展的轻核反应理论,应用更新的LUNF程序计算和分析了中子诱发10,11B的总出射中子双微分截面,在En=14.2MeV处将理论计算值与实验测量进行了比较,取得了很好的符合。在理论计算与实验数据取得很好符合的基础上建立了20MeV以下10,11B包含双微分截面文档(文档六)的全套中子数据库。对于11B,美国的评价数据库(ENDF/B-Ⅵ第八版)中虽然包含文档六内容,但它是用Kalbach系统学方法给出的。Kalbach系统学公式仅适用于一次粒子连续态发射过程的双微分谱,并不适用于复合核向剩余核分立能级的粒子发射过程,Kalbach系统学仅能给出光滑的谱型,而且不能保证能量平衡。在CENDL-3.1库中给出了6Li的出射次级中子双微分截面文档,但是由于有了新的能级纲图,并且变动比较大,需要对6Li中子数据库作进一步改进。我们采用新的能级纲图,应用LUNF程序计算和分析了中子诱发6Li的总出射中子双微分截面,在中子入射能量为8.17MeV,10.268MeV,11.5MeV,14.1MeV和18MeV处将理论计算值与实验测量进行了比较,取得了相当好的符合。并且在此基础上重新建立了20MeV以下6Li包含双微分截面文档(文档六)的全套中子数据库。最后详细讨论了5He崩裂产生的中子对总出射中子双微分截面的贡献,分别给出了中子诱发10,11B在En=14.2MeV时各个角度在考虑和不考虑5He发射时总出射中子双微分谱比较,同时给出了中子诱发10B反应En=14.2MeV时5He发射在60度的中子分谱。计算结果表明5He发射对总出射中子双微分谱的贡献主要在低能部分,考虑5He发射可以改善总出射中子双微分截面低能端与实验测量数据的符合。
其他文献
核天体物理学的中心内容是元素核合成及其天体演化的研究。如早期的宇宙,星际介质,红巨星,超新星爆,X-射线爆和γ-射线爆等多样的系统,这些核天体过程是利用复杂的计算机模型,进行重点研究的焦点。而这些模型需要巨量的数据输入,其中主要的是天体核反应率(粒子运动速度的分布函数与截面的卷积)。 18F(P,α)15O和18F(P,γ)19Ne的核天体反应率在许多天体环境里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高温天体环境
本文研究了辐射俘获反应理论和天体重元素核合成的s—过程。 为研究辐射俘获反应,本文系统的研究了渐进归一化常数方法(简称ANC方法)。我们对ANC系数的近似模型无关性给出了一个数学形式理论证明,并结合具体的核反应,利用数值计算验证了ANC系数的近似模型无关性;在E1跃迁情况下,我们给出了一个用ANC系数计算辐射俘获反应截面的计算公式。 利用研究的辐射俘获反应的理论,我们结合了我所的实验工
学位
Li、Be、B丰度及其演化对核天体物理的诸多领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9Be的原初丰度是检验大爆炸原初核合成非均匀模型准确性的一个关键性参数;年轻恒星中9Be丰度的研究,和其它轻元素Li、B一起,可以作为恒星内部运作机制的探针,用于研究恒星的结构和演化。 无论是在大爆炸原初核合成环境还是恒星演化天体环境中,Li、Be、B的破坏过程都主要是由质子引发的(p,α)反应道发生的,其相应的天体环境能量从
ALICE(A Large Ion Collider Experiment)是在CERN(欧洲核子中心)LHC(Large Hadron Collider)加速器上的质心系能量为5.5A TeV重离子对撞实验。ALICE的目标是:通过相对论重离子对撞,造成局部高温高密条件,从而研究在此极端条件下物质的行为,探索新的物质形态——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GP(Quark Gluon Plasma)及手征对
学位
转移道的耦合,特别是转移Q值为正的中子转移道的耦合使得熔合势垒分布变得扁平且向低能展宽,这会导致垒下熔合截面大大增强。已有实验表明,如不考虑中子转移,就不能解释垒下熔合截面的几个数量级的增强,而质子转移道的耦合却对熔合截面影响甚微。转移道的耦合是一种全然不同于核的内部自由度耦合的物理图像,对其机制目前存在很大争议。搞清楚这种耦合机制,有助于建立统一的耦合道模型,并为近年来人们热衷的利用熔合反应(即
该论文包括两方面的內容,其一研究了加速器驱动的次临界系统(简称ADS系统)中所用核素的核数据的不确定性对此系统中积分量的影响,其二是根据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启明星一号”次临界装置计算的需求,研制了包括134个核素的WIMS 82群群常数库。 1.核数据不确定性对ADS系统中keff等积分量的影响 核工程计算的不确定度主要由两个方面的因素引起的:一是理论模型和计算技术;二是所使用的核
本文的主要工作是把反射不对称壳模型(RASM)推广到具有八极形变的奇质量原子核,在壳模型框架下对奇质量八极形变核内禀反射不对称性表现出来的独特能谱特征进行了研究。作为反射不对称壳模型的一个特别的应用,我们对全同带进行了理论模拟。此外,为深入探究全同带的机制,我们也对超形变核的对力场随转动频率的变化进行了自洽计算研究。 系统地介绍了原子核八极形变的研究起源,阐明原子核八极形变产生的微观机制是费
本论文主要包括两方面研究内容:一是应用裂变的扩散模型对n+238U和p+208pb的预平衡裂变过程进行研究;二是对n+12C反应的理论分析与中子评价核数据库的建立.关于预平衡裂变,主要通过数值解Smoluchowski方程,对两个典型核反应n+238U和p+208pb的裂变过程进行了研究,并把结论推广到锕系核和重核的情况.对锕系核来说,在中低能的情况下,可以忽略预平衡裂变过程的影响;而对Pb等重核
能量密度泛函方法保证运算耗时少的同时能够保证足够高的运算精度,所以被广泛的应用于处理多体问题。我们采用Skyrme能量密度泛函计算了丰中子核的中子皮厚度,研究了中子皮厚度与核态方程对称能项的关系,进一步将Skyrme能量密度泛函应用于重离子熔合反应。基于Skyrme能量密度泛函并对动能密度做拓展的Thomas-Fermi半经典展开,采用约束的密度变分方法求原子核总能量的最小值,可确定原子核的基态能
本论文主要包含轻核反应基础理论研究和核数据应用研究两方面的内容。基础理论研究是应用Iwamoto-Harada模型建立了非稳定核5He在预平衡发射中的预形成几率公式;核数据应用研究是建立了入射中子能量到20MeV的16O和19F以及中子入射能量到30MeV的16O的包含了双微分截面文档(文档六)的全套中子数据库。轻核的双微分截面数据对于核工程应用有着很重要的应用价值。然而由于没有合适的理论方法,国